大河原 | 诗歌翻译专栏 | 诗生活网

策兰:数数杏仁 | 赞美诗 | 致一位亚洲的兄弟(等六首)

◎大河原



数数杏仁

 

数数杏仁,
数数,那苦涩、使你一直醒着的,
数我进去:

 

我曾寻找你的眼,当它睁开而无人注视你,
我曾织那根隐秘的线,
其上有你思索的露滴,
滑落进那些罐子,
由那条箴言,无人心中存留的,所看守。

 

在那里你才完全进入那名,你自己的名,
你步履坚定地走向自己,
那些锤子在你沉默的钟架里自由挥舞,
侧旁的语声扑向你,
死者伸臂在你四围,
而你们三位一起穿过夜色。

 

使我发苦吧。
将我数进那些杏仁。

 

Zähle die Mandeln(German)

 

Zähle die Mandeln,
zähle, was bitter war und dich wachhielt,
zähl mich dazu:

 

Ich suchte dein Aug, als du’s aufschlugst und niemand dich ansah,
ich spann jenen heimlichen Faden,
an dem der Tau den du dachtest,
hinunterglitt zu den Krügen,
die ein Spruch, der zu niemandes Herz fand, behütet.

 

Dort erst tratest du ganz in den Namen, der dein ist,
schrittest du sicheren Fußes zu dir,
schwangen die Hämmer frei im Glockenstuhl deines Schweigens,
stieß das Erlauschte zu dir,
legte das Tote den Arm um dich,
und ihr ginget selbdritt durch den Abend.

 

Mache mich bitter.
Zähle mich zu den Mandeln.

 

Paul Celan

 

Count the Almonds(English)
 
Count the almonds,
Count what was bitter and kept you awake,
Count me in:

 

I looked for your eye when you open it,no one was looking at you,
I spun that secret thread
on which the dew you were thinking
Slid down to the jugs
guarded by words that to no one's heart found their way.

 

Only there you did wholly enter the name that is yours,
Sure-footed stepped into yourself ,
freely the hammers swung  in the bell frame of your silence,
The listened for reached you,
What is dead put its arm around you also,
And the three of you walked through the evening.

 

Make me bitter.
Count me among the almonds.

 

译者简注:
1.原作无标题。按照惯例,取第一行作为诗歌标题。
2.杏仁:正式的翻译名称是“扁桃”。考虑到汉语境中大家习惯的认知,特别是苦味的感觉(“桃”也许浪漫?总之不能精准抵达诗歌意图),还有较多文本例如中文圣经的译词传统,等等因素,这里仍旧用“杏仁”,实现信息的动态对等。
3.这首作品是目前所遇策兰诗歌中最难翻译的,花费大量精力查考资料。概因原文词汇的多向性,解读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译文取舍。
4.“杏仁”意象或许与诗人的母亲有关,但全诗主题却并非思念母亲。作者思索的问题在于绝望式的苦难、死亡、上帝存在状态、基督、无奈、痛苦,有一些象征词汇,也有较多犹太人的信仰背景。
5.杏仁:杏树的果实,以色列人喜欢的日常食物,原味发苦。“杏”在希伯来语中双关指向守望、警醒,杏仁在本诗指上帝所守护的以色列民。《耶利米书》第一章解释杏树说,“我时刻警醒,要使我的话应验”,上帝的这些话核心是以色列民将受一波又一波毁灭性的灾难,然后得救。
6.你:上帝。
7.你的眼:寻找上帝的眼睛,是圣经一贯的概念,指寻求上帝。上帝的眼睛睁开代表祂一直在关注世人,是可寻求的,而无人注视/注目祂,是指离弃救恩,不寻求上帝,浪费可寻求的时机,或者在无尽的苦难中人已经失去了盼望和信心。诗人曾多少次仰望上帝的眼睛,希望获得答案和安慰以及救助。
8.织那根隐秘的线:探寻那条完整的奥秘计划。
9.思索的露滴:前面已述,全诗并非思念母亲。整体和谐的理解是,这里想知道上帝的计划、上帝的情感波动究竟是什么,寻求一个why(为什么),就连耶稣基督也在十字架上呐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何离弃我”。“露滴/露水”在《诗篇》中喻指过上帝的话语,那里是极美的一个长篇赞诗。
10.罐子:不要用“陶罐”,太狭窄。无论是骨灰坛子,还是毒气罐,显然都是诗人印象中最深刻的死亡载体,甚至可以再联想到杏仁的罐子。上帝的缄默式话语/思想全落在以色列子民陈列的尸体、死亡中。
11.那条箴言:《民数记》十七章提到杏树枝开花,在约柜面前作见证,警告以色列人不可发怨言,免得死亡。显然发怨言是软弱之人的惯性,以色列民在大苦难面前,谁不发怨言呢?这个箴言以死亡的代价封缄了那些罐子——死人不会说话!愤懑、抗议,难以呼吸的痛苦。
12.在那里:罐子里面,一个个死亡里面。
13.你完全进入那名,你自己的名:“那名”在圣经中用特指,也就是圣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我是”,耶稣基督来又重申“我是‘我是’”。这名的意义,用圣民的死亡来照亮吗?
14.你步履坚定:新约福音书中说,耶稣一往无前地向耶路撒冷走去,走向将要面临的十字架。《马可福音》10:32,《路加福音》19:28,以及其他多处类似的描述。替罪的牺牲、祭品——羔羊,旷野中被举起的铜蛇,上帝以爱子的死来显明祂的义。
15.在那里:回到“12”,行文至此就显明罐子开始指向耶稣在死人之地——死阴的幽谷穿过,也就是他被钉死后三天里在阴间的经历。
16:锤子:《诗篇》74:5-7非常突出的预言,“他们像是在树林中挥斧头的人,现在他们用斧子和锤子,把圣所的雕刻全都击碎,他们放火……”,通篇读效果更好。
17.沉默的钟架:圣殿,上帝所控制的时空,意象合一,这意象的形体特征或许也指向十字架。诗歌在意念中是复杂的。
18.侧旁的语声:死人在阴间的声音,圣经多处用形象的描述来描写死人在阴间的反应,嘲讽、惊奇等等。也包含了已经死去的生命低低的呐喊、抗议等等声音。
19.死者伸臂:阴间里简单的意象,耶稣行走在死人之间,这里可能更关注的还是死去的圣民。原译为“枕臂”,承蒙叶如钢老师指正,“枕臂”德语理解有误,legte没有“lie down/躺卧”的意思。我误解了词条用例“ Er legte sich ins Bett. 他上床就寝了。(sich ins Bett legen)”。这里回归“put/laid”的用法。
20.三位一起:明显的三位一体神学,特殊的构造词,让人联想到旧约中上帝三位一起来到世间,向亚伯拉罕显现。上帝用自己完全/完整的神能和神性使耶稣基督安全走过死阴的幽谷,走出死人之地。
21.结尾:诗人探究了一番上帝的计划——隐秘的线,是否在基督的死亡里获得了安慰呢?讲道理无法获得安慰,肉体之人继续在悲剧、绝望中苦涩。也许他仍抱有一点希望,也许只是用盼望和信念来暂时安抚自己,这些都隐藏在诗人的文字背后了。

 

 

在埃及

 

你当对那异乡女子的眼睛说:成为水。
你当在那异乡女子的眼中寻找,你在水中所认识的。
你当从水中唤出她们:路得!娜俄米!美莉安!
你当妆扮她们,在与那异乡女子躺卧时。
你当妆扮她们以那异乡女子的如云秀发。
你当对路得、美莉安、娜俄米说:
看哪,我与她同睡!
你当妆扮身旁那异乡女子以极美的妆饰。
你当妆扮她因路得、美莉安、娜俄米而有的疼痛。
你当对那异乡女子说:
看哪,我曾与她们同睡!

 

In Ägypten(German)

 

Du sollst zum Aug der Fremden sagen: Sei das Wasser.
Du sollst, die du im Wasser weißt, im Aug der Fremden suchen.
Du sollst sie rufen aus dem Wasser: Ruth! Noëmi! Mirjam!
Du sollst sie schmücken, wenn du bei der Fremden liegst.
Du sollst sie schmücken mit dem Wolkenhaar der Fremden.
Du sollst zu Ruth und Mirjam und Noëmi sagen:
Seht, ich schlaf bei ihr!
Du sollst die Fremde neben dir am schönsten schmücken.
Du sollst sie schmücken mit dem Schmerz um Ruth, um Mirjam und Noëmi.
Du sollst zur Fremden sagen:
Sieh, ich schlief bei diesen!

 

In Egypt(English)

 

Thou shalt say to the eye of the woman stranger: Be the water.
Thou shalt seek in the stranger's eye those thou knowest are in the water.
Thou shalt summon them from the water: Ruth! Naomi! Miriam!
Thou shalt adorn them when thou liest with the stranger.
Thou shalt adorn them with the stranger's cloud-hair.
Thou shalt say to Ruth and Miriam and Naomi:
Behold, I sleep with her!
Thou shalt most beautifully adorn the woman stranger near thee.
Thou shalt adorn her with sorrow for Ruth, for Miriam and Naomi.
Thou shalt say to the stranger:
Behold, I slept with them!)

 

(http://www.dialoginternational.com/dialog_international/2008/11/ingeborg-bachmann-and-paul-celan.html)

 

译者简注:
1.尽力保持原文的节奏与张力。
2.“那异乡……她们”,这个单复数对应相当重要,需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三个在异乡的圣经女子,没有完全采用中文和合本圣经的传统译名,而是试图体现出女子的特征,既与圣经挂钩,又能不减损诗歌的美。
4.“躺卧、同睡”是圣经里雅俗共赏的性爱描述词汇。

 

 

花冠

 

秋天从我手吃它的叶子:我们是朋友。
我们从坚果剥出时间并教导它走路,
时间转身退回到壳里。

 

在镜中是周日,
在梦中又睡去,
嘴巴言说真理。

 

我的目光下移向爱人之性:
我们彼此对望,
我们互诉幽暗,
我们相爱如罂粟花与记忆,
我们睡如贝壳内的葡萄酒,
如月亮血光中的海洋。

 

我们站在窗前拥抱,他们从街上张望:
正是人所知道的时候!
正是石头就范开花,
心脏驿动跳跃的时候,
正是时间成为时间的时候。

 

正是时候。

 

2018.10.02修订

 

Corona  
◎ Paul Celan
 
Aus der Hand frißt der Herbst mir sein Blatt: wir sind Freunde.
Wir schälen die Zeit aus den Nüssen und lehren sie gehn:
die Zeit kehrt zurück in die Schale.

 

Im Spiegel ist Sonntag,
im Traum wird geschlafen,
der Mund redet wahr.

 

Mein Aug steigt hinab zum Geschlecht der Geliebten:
wir sehen uns an,
wir sagen uns Dunkles,
wir lieben einander wie Mohn und Gedächtnis,
wir schlafen wie Wein in den Muscheln,
wie das Meer im Blutstrahl des Mondes.

 

Wir stehen umschlungen im Fenster, sie sehen uns zu von der Straße:
es ist Zeit, daß man weiß!
Es ist Zeit, daß der Stein sich zu blühen bequemt,
daß der Unrast ein Herz schlägt.
Es ist Zeit, daß es Zeit wird.

 

Es ist Zeit.

 

Corona

 

Out of my hand autumn eats its leaf: we are friends.
We shell time from the nuts and teach it to walk;
time goes back into its shell.

 

In the mirror it is Sunday,
in the dream there is sleeping,
the mouth speaks the truth.

 

My eye descends to the sex of my loved one:
we look at each other,
we whisper darkness to each other,
we love each other like poppy and memory,
we sleep like wine in the sea shells,
like the sea in the ray of blood of the moon.

 

We stand entwined in the window, they watch us from the street:
it is time the people knew.
It is time that the stone condescended to bloom,
that unrest inspired a heart to beat.
It is time that it became time.

 

It is time.

 

© 1995, Vivian Smith
From: New Selected Poems
Publisher: Angus & Robertson, Sydney,1995
ISBN: 0 207 186316

 

译者简注:
1.全诗描述一朵玫瑰的绽放。“花冠”仍旧是策兰话语一贯的意象,指从基督而来的爱情。这是一首爱情二重奏,基督与以色列爱情之下的一朵爱情花,又最终映现出基督之爱绽放的希望。大爱小爱,至上的爱与世间的爱,密切交织在一起。
2.首段,在无尽的苦难(坚果)中看不到等候的前方(走路),基督的爱情迟迟不来,全民族都在等候救赎,那甜蜜的爱情。诗人也在这深深的苦难里干渴,痛苦,期待爱情。
3.转身退回:圣经常用表达,多用于描述战败逃跑的情况,也用于描述背弃或退缩的情态。
4.周日:在犹太人心中一定是个清晰的概念,常常描述为“七日的第一日”,又偶有描述为“一周的第一天”,而在其他社会里却是一周的结束。这是一个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一个循环。不好译为“礼拜天”(非犹太基督徒概念)或“星期天”(罗马概念)。
5.又睡去:原文是想表达在梦里仍旧有睡去的存在,类似梦中有睡的多重循环。
6.嘴巴言说真理:这行诗句转为主格开头,嘴巴成为与镜、梦无力的对抗,不断言说真理(基督的爱情必来,以色列必得复兴),自我安慰也安慰他人,但前两行已经非常明确,现实生活的状态如镜如梦。对爱的渴望在此段更具体呈现。
7.下移:“我”对爱情的目光转向人间,在苦难的世界里寻求切实可把握的爱情。在以色列民族莫大的苦难里,这人间的爱情弥足珍贵,更显迫切,如水对于沙漠干渴的人。
8.爱人之性:全诗都没有直接描述性爱的地方,这里是指异性/爱人所能给予的全部。下面五行所罗门式的探索追求,是本行最好的注脚。
9.幽暗:爱人之间私密的各种心里话,可以絮絮低语,无忌交流。这几行基本都是描述深沉、甜蜜、生死纠缠、诡谲绮丽的爱,与黑暗/真理/光明关联不大。
10.葡萄酒:不必直说“红”,照原文直译即可,与下行的“血”是同样的颜色意象。葡萄酒的颜色对于希伯来人而言,带有强烈的诱惑,往往与罪和死亡之危险关联;月亮的血光同样如此,诡谲绮丽,而在先知预言里是末日大灾难的征兆。(或许全诗在这里不由自主传递了禁忌之爱的特征?灵魂中死亡的阴影萌现?留给诸多史料爱好者来探究吧)
11.从街上张望:原文有被望的对象“我们”,但照实表现出来,就减损了汉语读者面前诗歌的美。窗户与街的对比也是圣经中多有描述的场景,可能与犹太人生活习惯有关。诗人强烈渴望把爱情展现给世人,给诸多渴望爱情而无望的同胞,给大家分享他的希望和快乐。
12.“正是”,必须有的肯定、激动、宣告、印证、渴望……诸多元素混合的情感表现。
13.人所知道:不是哪一个人、哪些人,而是包括了“他们”的全人类,熟悉的、不熟悉的,甚至敌人。这是激动人心的,启示伟大爱情的时候,人所共知,无论世俗与神圣。
14.就范:体现出顽石(坚果的另一象征体)开花的被征服,爱情给生活带来激荡的幸福,基督的爱情也在这里面萌芽绽放。也可能指长期的犹疑不决终于被爱情的魅力冲决开来。
15.时间成为时间:时间不再是死的、沉睡的、返回壳里的,而是剥出来呈现出时间的正常生命状态,前进,有活力。甚至可以联想到上帝创造世界的那一刻,创世纪开头几节中“有”这一动词把时间带给了世界,于是“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天”,时间恢复它的使命,万物焕发生机。
16.正是时候:一朵玫瑰的花冠完整绽放,一切都“恰如其时”“合宜美好”(犹太人所熟知的圣经概念)。
17.诗的解读应该留给每一位读者,但作为译者,必须完全解锁(尽可能到洞若观火的程度)然后再呈现式还原给读者,所以这里留下翻译中的思考体会,以便互动交流。

 

修订说明:
1.朱峰老师提出原译倒装句不好读,所以兼顾原文的强调特征后,把“从我手里秋天吃它的叶子……”订正为“秋天从我手吃它的叶子……”。
2.第二行末尾冒号改为逗号。这个地方英文和中文都在犯难,因为原文此处的冒号用法并不完全契合中英冒号的用法。因此有英文译本保留冒号,而在下一行开头用then,相应的中译本也译为“于是”;而实际上,这样的效果不伦不类,既使冒号显得更古怪,又破坏这段诗歌的节奏张力。有英文译本如我所参考的这个,改用分号,感觉比较沉稳一些,不过中文两个小句之间一般会选择逗号。

 

 

水晶

 

别在我唇上寻找你的嘴,
别在门前寻找异乡人,
别在眼中寻找泪。

 

七个夜晚更高,红漫向红,
七颗心脏更深,手叩响门,
七朵玫瑰更迟,泉水喷涌。

 

Kristall

 

Nicht an meinen Lippen suche deinen Mund,
nicht vorm Tor den Fremdling,
nicht im Aug die Träne.

Sieben Nächte höher wandert Rot zu Rot,
sieben Herzen tiefer pocht die Hand ans Tor,
sieben Rosen später rauscht der Brunnen.

 

Crystal
by Paul Celan

 

not on my lips look for your mouth,
not in front of the gate for the stranger,
not in the eye for the tear.

seven nights higher red makes for red,
seven hearts deeper the hand knocks on the gate,
seven roses later plashes the fountain.

 

译者简注:
1.本诗有浓烈的沉痛与深深的抗议,所以用“别”,不用“不要”。
2.研读诗人相关资料,反复研读本诗作以及找到的各种译文。
3.第二段与第一段具备逐行回应的语义指向。
4.“异乡人”是犹太人(以色列)、耶稣基督、每一位在这信仰里面之人共同的身份指认。“陌生人”的译法应该是没有把握住诗人的语言内涵。
5.第二段添加逗号,是为读者考虑,因为汉语读者没有这个标点势必会读成“更高红/更深手/更迟泉水”。
6.不可把red译为“红色”,这丧失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因为这里是双关,鲜血(的颜色)与红之所以为红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7.每段第一行:不要试图在屠杀和死亡面前替我说话;第二行:取自圣经《雅歌》中的一个意象,那异乡人基督在叩门,“更深”是我们的心与基督更远,很难在民族大死亡的悲剧面前回应祂;第三行:泪水如泉喷涌,爱情迟迟不来,这仍旧与《雅歌》的意象有关,与爱情,与婚礼,与新郎新娘,与犹太人对基督/弥赛亚的期待等候有关。
8.“七”是圣经概念,指代所有、完全、全部等含义。
9.回归诗歌本身,细读深悲。

 

2018.08.27

 

 

赞美诗

 

无谁再用泥土和粘土抟造我们,
无谁召唤我们的尘埃。
无谁。

 

袮是当受称颂的,无谁。
为着袮
我们绽放。

只为。

 

一个虚无
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
永是,绽放着:
这虚无,这
无谁的玫瑰。

 


亮如灵魂的花柱,
芜如天空的花丝,
那红花冠
源于紫语,我们所颂唱的
在,哦在
荆棘上。

 

Psalm (German)

 

Niemand knetet uns wieder aus Erde und Lehm,
niemand bespricht unseren Staub.
Niemand.

 

Gelobt seist du, Niemand.
Dir zulieb wollen
wir blühn.
Dir
entgegen.

 

Ein Nichts
waren wir, sind wir, werden
wir bleiben, blühend:
die Nichts-, die
Niemandsrose.

 

Mit
dem Griffel seelenhell,
dem Staubfaden himmelswüst,
der Krone rot
vom Purpurwort, das wir sangen
über, o über
dem Dorn.

 

Psalm (English)

 

No one kneads us again out of earth and clay
no-One summons our dust.
No one.

 

Blessed art thou, No One.
In thy sight would
we bloom.
In thy
spite .

 

A nothing
we were, are now, and ever
shall be, blooming:
the nothing-,
the No-One’s- Rose.

 

With
our pistil soul-bright,
our stamen heaven-waste,
our corona red
from the purpleword we sang
over, oh over
the thorn.

 

(Felstiner, John)

 

译者简注:
1.从这首小诗来看,如果要翻译好策兰的作品,至少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诗学;神学;语言;三者缺一不可。
2.无谁:“无人”不妥,这里是说没有任何存在,核心所指是上帝。上帝只一次创造人类,若我们死去,祂不会再次创造人。这个词在第二段用法相同,到第三段里就直接指向上帝了;祂是自有永有唯一的,在诗中又是抛弃以色列的那唯一者。
3.虚无:整本圣经特别是《传道书》中对人的悲观定义。悲剧的人在上帝面前,伴随着那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是(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为: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之存在,却是虚无的一朵玫瑰(象征以色列,是上帝的爱情所系)。
4.亮如灵魂:以色列的灵魂所绽放的生命光彩形成了玫瑰的花柱。
5.芜如天空:这个绽放的花朵却无结果实的花药,荒芜如空荡的天空。仍旧指结果的虚无。
6.花冠:是指耶稣基督的王冠,可参福音书末尾对耶稣受难的描述。人群把花环和荆棘编造的王冠给耶稣戴上,戏弄他。
7.紫语:耶稣是话成肉身(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为:道成肉身),耶稣是上帝创世之时的“祂说”。紫色是王袍的颜色。
8.源于……所颂唱的:这朵玫瑰的命运与基督紧密连接在了一起,共同成为受难的主体。先知书预言基督成了虚无,不复存在,耶稣在十字架上也疾呼“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耶稣的受难被钉与以色列的受难被杀在同一个命运里。
9.荆刺:继续双关,指玫瑰的刺,也指耶稣头上的荆棘冠冕。
10.回归诗歌,反复诵读,当能一览原作风貌。

 

2018.09.03-09.14

致一位亚洲的兄弟

自命不凡的
枪炮
驶向高天,

十架
轰炸机张大口,

一簇急射绽放,
安稳似和平,

一捧稻谷
消散如同你的友人。

(2020.05.25修订)

Einem Bruder in Asien

Die selbstverklarten
Geschutze
fahren gen Himmel,

zehn
Bomber gahnen,

ein Schnellfeuer bluht,
so gewiss wie der Frieden,

eine Handvoll Reis
erstirbt als dein Freund.
 


任何转载请注明译者。
若用于商业目的,请务必先与译者取得联系:liu.ganaa@outlook.com

译文会不定时更新。



返回专栏
©2000-2023 poemlif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489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