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周聚:人间之美的囚犯——读小海诗集《世界在一心一意降雪》 ◎小海
人间之美的囚犯——读小海诗集《世界在一心一意降雪》
吕周聚
1986年,安徽《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将第三代诗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上百个诗歌群体、难以计数的诗人从地下登上诗坛,展现自己的诗歌主张和诗歌作品,当代诗歌进入了一种狂欢模式。时间过去了近40年,回头看一下,当年大多数的诗歌群体已不见踪影,能够坚持写作且有所成就的诗人也是寥若晨星,而小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最近出版的《世界在一心一意降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是其四十年诗歌选集,收入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160首,展现出诗人四十年的创作成就。
小海是一位早慧的诗人,他14岁就已成名,并以写作才华而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是“他们”诗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三代诗的代表性诗人。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他诗心不改,坚持创作。作者将这个集子分为四辑,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个大致分期,从中可发现诗人创作的轨迹。尽管不同时期的创作有所变化,但从中也可发现一些未变的东西,诗人耽于追求诗美,是一个“人间之美的囚犯”(小海:《恒久之约》,下文所列作品皆出自《世界在一心一意降雪》)。
一
诗集中收入的最早作品是写于1979年的《风筝》,此年小海14岁。这一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年,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年3月,《诗刊》发表北岛的《回答》,朦胧诗人开始从地下转入地上。从这一角度来看,小海写诗的时间与朦胧诗人正式登上文坛的时间是一致的,但如果将小海的诗与朦胧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还是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朦胧诗人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政治,通过宏大叙事或政治抒情来表现大我的思想情感;而小海的作品则更关注日常生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美,将小我的思想情感用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成了第三代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观小海的诗歌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从不起眼的日常事物中发现诗的美。他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写起,写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其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作者写放风筝的快乐,充满了童真童趣(《风筝》);在稻田里弯腰拔草,辛苦劳作,是其早年的生活经历,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诗人赋予拖鞋以诗意(《拖鞋》),从夕光里发现美(《夕光里》),从每天司空见惯的早晨中感受到萌动的诗意(《晨》)。他早年写的这些作品,清新自然,与童话诗人顾城早年的诗作有得一比。
长大之后,小海离开了故乡,到异地求学、工作。对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内心都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故乡,有一份浓浓的乡愁,小海将这份乡愁用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可从中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诗集中收入抒写故乡的作品不在少数,第二辑“村庄、田园、北凌河”集中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意。小海出生于江苏海安,他笔下的故乡充满了江南风情。他写山村的景物,“河水要流的/要把这些岸边的船载走/留下房屋、枯草滩、竹篱笆/光秃秃的树木”(《村子》);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的江南小镇,“每到傍晚/西天上总有几起‘火灾’/街道上没有人/从田野上回来的邮差/也像被人遗忘了”(《李堡小镇》);写对故乡亲人的怀恋,“我的母亲还是照看土地的人/我的弟弟仍然是捕捉青蛙的人”(《村庄》);在梦中重温少年时代偷钓的快乐(《偷钓》);故乡的北凌河见证了诗人的成长,承载着诗人美好的记忆(《北凌河》),“像辗转多年的鲤鱼精/今晚潜回北凌河/带回新生的一代”(《早晨的面孔》)。诗人从故乡的人、事、物、景中感受诗意,并以诗的形式将之呈现出来,这些人、事、物、景就定格在小海的作品中,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江南的雪是一种少见的景象,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诗人有几首写雪的作品,“孤立的小翅膀/母亲带上女儿的朋友/开始流亡”(《八幅雪景》),诗人想象奇特,从中可以感受到雪花的自由与快乐;“岁暮的雪/落在千里原野上/像一次奇袭/英勇的雪花/在空中逗留太久了/最后像千万只白肚皮的飞蛾扑来”(《岁暮的雪》),将雪花与扑火的飞蛾并置在一起,不仅写出了雪的形态,而且写出了雪的动态;降雪成为诗人冥想的对象,“冥想赤裸裸的肉体/世界在一心一意地降雪”(《冥想——降雪》),从中可感受到一种庄周梦蝶般的意境。
诚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海有一双能够从平凡的日常事物中发现美的慧眼,能够从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美,并以诗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二
小海早年与九叶派诗人陈敬容有书信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陈敬容的影响。九叶诗派追求“现实、象征、玄学”的融合,从现实生活中领悟哲理,并以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哲理表现出来,追求思想知觉化。小海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从现实生活中领悟哲理的倾向,表现出一种智性美,只不过他不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对现实的客观呈现让人从中领悟出某种哲理,这是他与陈敬容诗歌的不同之处。
小海早期的诗歌善于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对生活的领悟,表现出一种玄学冥思的倾向。小海早期诗歌大多短小精悍,与五四时期流行的小诗如出一辙。此类作品不是通过议论说理来表现自己的哲思,而是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刹那间碰撞会意,从现实事物中悟出某种哲理,让自己的情思在客观事物中自然地折射出来。“无法分别/两只杯子/它们构成/洁白的一对//一只杯子/已经摔破/它的残骸/盛满/另一只杯子”(《悼念》),一只杯子盛满另一只杯子的残骸,一只杯子对另一只杯子进行悼念,让人从中感受人生的凄凉与无奈;《说法》有一种禅宗的味道,让人思考复杂的因果关系;诗人将拖鞋视为自己的亲密伙伴,通过拖鞋,我们会发现“我”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拖鞋》)。随着岁月的增长,小海诗中的思辨色彩越来越浓,这在第三、四辑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诗人思念故乡,抒写故乡,但这个故乡只是想象中的故乡,诗人从未回到真正的故乡,这是诗人的宿命。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孤独感,“村上,最孤独的是我/你和我,我们彼此热爱”(《金嗓子》),“我因为大地成为一个人的囚犯/而幸福无比”(《置换》)。诗人的这种孤独感不断延伸,弥漫了其整个生活,他发现“空寂开口弹唱”(《空寂》),感受到“饱满的虚无”(《幻觉》),“寂静的游戏中/你才知道寂寞离你有多远”(《寂寞的游戏》)。诗人思考影子与我的关系,“影子是他活着的墓碑”(《影子之歌》)。
诗人敏于时间的变化,通过时间的流逝来体验生命的律动,感叹人生的无常。青年时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奢侈,“静听这岁月的花朵凋零”(《岁月的花朵》);进入中年后,诗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加速,在奔流不息的北凌河水面前,诗人发现自己一年比一年衰老,“失去的仅仅是一些白昼、黑夜/永远不变的是那条流动的大河”(《北凌河》),这令人想起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诗人发现“日子随着骨头中的钙流失”,眨眼间就完成了从二十岁到三十岁、从七十岁到八十岁的人生旅程(《岁月之歌》);诗人喜欢反反复复唱一支歌,“为那些光阴的歌找到主人”(《青春之歌》);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之快,“白天是宋朝/夜晚是唐朝”(《罗网》);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间的消失是不公平的/仿佛生来我们就该如此”(《白驹叹》)。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诗人怀念英年早逝的伙伴,“死亡使人英俊、年青”(《伙伴》);在诗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死去的人啊/多么幸福/活着的/也曾是一样”(《有或许无》);诗人通过战争来体验死亡,通过死亡来控诉战争,“死亡是我终生的学业”,“我们知道死亡才是故乡”(《大秦帝国》);诗人通过鲸鱼之死领悟出“真正的死亡或悲痛/要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鲸鱼之死》)。
小海有慧根,能够从日常事物中领悟出某种哲理,并用诗的形式将之呈现出来,巧妙地将诗与玄学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智性美,是现代智性诗的当代发展。
三
小海的诗语言清澈,想象丰富,跳跃性大,产生空间裂隙,留下空白,让读者展开联想并参与二度创作;又如同电影蒙太奇,快速转换,在尺幅之内,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人的天赋,首先表现在对语言的感觉上。小海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他善于从日常口语中锤炼诗意,惜字如金,带有苦吟的意味,却又自然贴切,“大地沉静得像我的心/灰色的天空/烂醉在我怀中/星星比我们起得更早/大雾也寻不着它们的踪迹/高处的墨云/大张着疲惫的眼/注视我宛如昨天的废墟/山脉上升到高于一切的树顶/道路神经紊乱/梦不知迷失在哪条路的尽头”(《晨》),“烂醉”一词传神地写出了清晨天空的沉静与慵懒,“神经紊乱”写出了道路的纵横交错,也为下句迷失的梦做了形象的铺垫;“田野还有残雪的呕吐物/天阴了/细得难以觉察的雨/像婴儿脸上的初吻/是从下向上升起的/让人发痒的绒毛/是太阳扯了一把香草戴在头顶/又很快因为你的发现而消失”(《春雨》),将残雪比作田野的呕吐物,将细细的春雨比作婴儿脸上的初吻,新颖形象,具有陌生化的效果;“一轮月亮在叫”,一个“叫”字写出了半夜里漫山岛的寂静(《漫山岛》)。
从诗体的角度来看,小海早年的作品大多为小诗体,篇幅、语句短小,清澈空灵,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小诗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文体特征。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新的诗体。他将许多小诗组合而成一首长诗,这样可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更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父与子》全诗7节,但每一节都是短短的几行,节与节之间跳跃性大,不仅写出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也写出了父子之间的代沟。进入中年之后,诗人有意识地突破小诗体,开始写作长诗,《大秦帝国》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由序诗、正文六章构成,每章下面又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诗剧,作者让秦朝的各色人物纷纷登场,通过人物的独白、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第三章“咸阳宫的骊歌”尤为壮观,先让太后赵姬、嫪毐、李斯、赵高、商贾、工匠、术士、先知、灵猫、蜂、陈胜和吴广先后出场咏唱,再写咸阳宫的合唱,合唱又分第一、二、三、四声部,气势恢宏,写出了秦王朝兴盛时的繁荣景象。作者将叙事与抒情、诗与剧完美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大秦帝国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成功的艺术探索。《影子之歌》是一首灵活自如的散文诗,全诗由264节构成,其中有的节是短小精悍的小诗(最短的节只有一行诗),有的节则是未分行的散文,诗与散文组合在一起,收放自如,服从作者思想表达的需要,是一种大胆的艺术探索。
第三代诗人充满了叛逆性,而小海身上的这种叛逆性较少,他甘愿将自己“囚”在美的世界里,四十年如一日,笔耕不已。他具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慧眼,具有从日常事物中领悟哲理的慧根,具有化日常事物为诗美的炼丹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小海是“他们”中的“他”,是第三代诗人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作者:吕周聚,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文学报》2022年9月1日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