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地

◎刘傲夫

8诗人热评《我的博士诗友》及英、韩语翻译

◎刘傲夫




一、原诗

我的博士诗友
@刘傲夫

 
在读硕时
我们还一起
写口语诗
后来他上了博
转而写了
“学院体”
我问他
怎么回事
他说
“学院体”
更配他的
博士身份
 
2022.07.16

二、8诗人热评

伊沙:博士人。概念人。套中人。卡通人。滑稽人。非诗人。人一旦被概念之网缠住,就别想捞到真诗的活鱼了。到处都是概念人,并不都是博士。

徐江:如此活剧,实为当代文学生态之一面。也可视之为“新儒林外史”。我建议作者,以后不妨形成一个系列。

大王:人最怕被定义化,无论褒贬正反,终究是套中人!面具可撕亦可隐瞒,面目也可,思维被固化,文化人也是套中人!

高歌:多少人都不知道,会说人话是多么难得的本事,写说人话的诗又是多么艰深的学问。说句题外话:这些年认识的诗友,除了极左者,我依然心中惦记是诗友,可惜人家已经不再把我当诗友,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无妨,很多诗友是新诗典给的,失去了也就失去了,我珍惜曾经友好过。

雪也:
这首诗虽短小,但涉及到的诗事,却很沉重,让人深思。官方发表体、学院派和民间先锋诗歌,或是目前诗坛三大主流。前两者,主要载体是官刊。民间先锋诗歌,主要载体是自媒体。口语诗(民间先锋诗歌),目前在民间生机勃发。以伊沙icon的新诗典,可以看出。诗歌里的博士诗友,不再写口语诗的理由,是因为学院体,更配他的博士身份。这样的理由,冠冕堂皇。学院体,竟成了身份的标配,让人不禁莞尔。我们现在还不好说,这几种诗体,孰优孰劣,哪种诗体更有生命力。但伟人有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icon。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各自生长也好,或互相取长补短也好,都可以。

黄平子: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个阶级也有一个阶级之文学,一个群体也有一个群体之文学。比如本诗所说的“学院体”。本诗最有趣的还是“转而”两字。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赠邬其山》一诗:“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我们这边的老乡说得更俗:“变了狗就会吃屎!变了狗就会咬人!”上了博的人,怎么配写口语诗?
2022年12月05日21点28分

金风:
在读硕时/我们还一起/写口语诗

曾经有着共同的爱好,或许还有过铮铮誓言也不一定,就算是当年的“难兄难弟”吧,终归有那么一段经历,按理,值得珍惜。

后来他上了博/转而写了/“学院体”

可惜,人是会变化的,后来的他,由硕士变成了博士,其实这也没啥,人总是在追求着进步嘛。就算由写“口语诗”转成了写“学院体”也可以理解,环境的变迁所致,真的没什么奇怪,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学院体”/更配他的/博士身份

让人不能接受的,其实是他为自己这种转变给出的理由——“学院体”/更配他的/博士身份。这充分暴露了“他”的虚荣,“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诗歌爱好者,“他”的所谓“写诗”,不过是一种附庸风雅而也,诗歌成了他的敲门砖,成了他的装饰物!这样的诗友,不交也罢。

想起两则故事,一则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于是,读傲夫老师这首诗,便会有一种孤独感,油然而起!另一则是管宁割席的故事,道不同不相为谋,“博士诗友”,“子非吾友也”,你走你的阳关道吧,我过我的独木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必要削足适履,画地为牢,更没有必要拉山头站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百花齐放春满园!

马亚坤:
本诗延续了昨日新诗典的“推送风格”,继续向“诗”、“诗人”、“诗坛”开炮!
毫无疑问,这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技巧的。

如果结合大环境来看,这个“动作”真是一场及时雨。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我指的是诗、诗人及其写作环境。

站在这个大环境里,能坚持一种先锋美学,并承受住环境的“压力”,抛开“名利”,直面可能面临的“现实际遇”,并保持住自我,向诗开炮,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先锋力的体现。

我需要再次腔调一下,我说的这些都是在诗这个纬度内,而不是在“舆论”或“价值观”的纬度之内。

作为一个诗评者,从客观严谨的角度讲,我必须只能对诗发声,而“非诗”因素不能在我考虑的范围内,它属于“社会学”范畴。
(虽然,诗也要直面社会学,但这是两个概念)

本诗提出的问题是异常尖锐且深刻的。

只要是在场的写作者(不管你是传统派、先锋派、学院派、官方派、民间派,还是骑墙派,或者民间半路挤进官方派,官方退出回归民间派),不用诗评者多说,你自会有体会。

哪怕你假装“无感”、“无视”、“无为”,这首诗指出的现实问题,依然是这四十年来,困扰中国诗坛的核心问题。

这是中国当代诗人的“宿命”,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马亚坤.2022.12.04.上海)
 

三、韩、英二语种翻译

나의 박사님 시우
유오부


석사 때만 해도
우린 같이
입말시를 썼다
나중에 박사 공부를 하더니
그는 
“학원체”로 전향하였다
내가 
웬일이냐고 물었더니
그는
“학원체”가 그래도
그의
박사 신분에 맞다
고 말했다

全松梅  洪君植  译


My PhD friend
By Liu Ao Fu


When I was studying for my master's degree
we were still together
wrote poetry in spoken language
Later he studied for his PhD 
He then wrote in 
"academic style"
I asked him
what happened
He replied
It was
more suitable for his
doctorate status

2022.07.16

2022/12/4 石见 译 维马丁 校



返回专栏
©2000-2023 poemlif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489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