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的诗性时间◎沙马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不留痕迹中将客观时间化为主观时间,并赋予思想的特征,让时间构成生命的本体意识。从而在诗性的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的现实。
这部诗性的作品,从细节到情节再到场景,都具有诗意的叙述。作者在语言里注入了人与事物的本性,提在浩瀚的意识流动中闪烁出诗性的浪花。作品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人在人世中绵延的生活着,生命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消失,最终留下的是一个人对往事的回忆,而回忆,是为了挽留那些即将消失的生命事物。回忆,是精神的,文字是物质的,作者将两者融为一体显现出曾经生活的场景。有意义的场景是一种破除遮蔽,敞开存在,揭示本真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经验的获得就是通过时光的流逝,通过生命的耗损为代价的。普鲁斯特认为只有诗人才能胜任这项伟大的工作,只有诗人能在其中获得艺术的力量。这部小说以细微的、忧郁的、轮回的方式挽留住了他曾经的生活和曾经的时代。其主旋律时而忧郁,时而欢快,时而灰暗,时而明朗。时而绵长,时而短暂。在具体的境况里,他以意识流动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曾经的现实,曾经的理想,曾经的心理活动,曾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笑声等。他的回忆曲折而幽深,在不同的场景中给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不仅与他对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关,更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柏格森强调说:“从记忆中出现的生命活动与生命沉思之间的对抗性,将会导致人们更加审视人的本体价值。他引导人们相信“使生命流动完全现实化是一种自由选择。”从一开始普鲁斯特就阐述了他的不同意见,他在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把“纯粹的记忆” ”变成了一种“非意愿记忆”。它不是连续性的,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碎片式的、随意式的、即兴式的。他在作品里让这个“非意愿记忆”直接对立于“意愿的记忆”,(相对于柏格森的观点而言的))这种流动,是将各种不同生命的意象汇聚到了这部六卷本的小说里,从而使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普鲁斯特说过: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住了我们的外在世界,并在内在世界里占有一席光辉的位置。他的作品弥漫出雨日潮湿的空气气息,幽闭空间的气味里,刚生起火炉的芬芳,打开窗子时清醒的气息等。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地方,只要事物的存在重新被发现了并触动了我们,感召了我们,并被我们深深的热爱,那就是过去岁月最后的保留地,是它的精粹,从而构成我们诗性的居所。那些曾让我们流泪的事物,如今相遇后,又让我们重新潸然泪下,并在记忆深处闪烁光芒。为此作者讲给我们多年来他对曾在那儿度过一段童年时光的孔布莱镇的回忆是多么的贫乏。一个冬日,他的母亲见他很冷,就劝他喝点茶。那时他对孔布莱镇的一切早已忘却多时了。他的母亲叫人送来一种叫玛德兰的点心(他在的小说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它)他吃了一块,留在嘴里的滋味慢慢化开,然后他无意识地喝了一口茶,就在一口茶与点心碎末混在一起接触到他上颚的那一瞬间,一种极度的快感袭来,使他的全身震颤。这种“震颤”印证了“人对印象与感觉的接受中的体验,完全属于震颤的范畴,它证明了人的一种不足,也证明了时间在记忆中的力量。回忆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它旨在给我们时间来组织我们对原来缺乏刺激的接受。”(瓦雷里语)这种味觉敏感而直接,并带出回忆中景物与人物,就像云雾里的阳光一闪,照亮了他眼前的事物,似乎没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就直接回到了过去。时光在他的感性里没有弯曲,没有迟疑,而是回现。似乎不是他回到过去,而是过去回到现在,来到他的面前。记忆中的形象从现实的感受中找到了这种存在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来自于艺术的力量。 《追忆似水年华》给我们所提供过去的信息里似乎不包含“过去”的痕迹,仿佛就在“现在”,过去的闪现是一种自然的,某种非理智所能及的地方,并且是丝毫不差地和当时的一些物体的形状、人物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和内心的活动融为一体而形成了整体的生命意识。在某个早晨,小点心,茶味,风吹动的树叶和穿白围裙的侍女的笑声等,引起的感觉在记忆中显现出来的。这是在潜意识中自然带出来的,从而进入了他流动的意识里,这是他本人也难以预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味觉”引出的记忆,比“行为”引出的记忆更为真实,更富有诗意。为此《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切人与事的出现,也是作者难以用理性把握的。因为一个人的潜意识常常出现在某个瞬间的场景,继而在人的意识里不断闪现并且左右了他,带动他一起抵达岁月的深处。生命的痕迹,在岁月深处越来越清晰。同时,在他看来,个体能否形成一种自我形象并把握住自己的经验要看具体的机遇,在此作者是被动的,唯心的,也是宿命的。因为人的内在关系并非通过自然而获得它们无可争辩的私人性质,这只有在人用经验的方式,越来越无法同化周围世界的事物时方可如此。普鲁斯特曾说: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从而形成了意识的流动。当它们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人长期的梦想之上时,它就会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这些都象征了他瞬间的心理时间和意识活动——即由味觉或嗅觉而触发一段鲜明记忆的一瞬间。主人公在“普鲁斯特式的诗性时间里”( 心理时间)获得了存在的空间。因此,平淡无味的生活突然变得浓烈而鲜活,主人公重新发现了平凡生活的无穷魅力。为此,对于普鲁斯特而言,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延长了人的瞬间并给予生动的再现。《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艺术作品排斥平庸而沉闷的生活,所以它们一直在提醒我们要去寻找生命本身的乐趣。 从艺术角度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表明了他要在一代人面前重新树立讲故事人的形象的意图,他以无比坚韧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他几乎是摒弃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进入现代主义写作,并极力维护它合理的艺术性。这种创作方式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小说一开始就着力于再现自己的童年,让过去的时光向现在蜂拥而至,那些死去的人,死去的场景,死去的时代一下子活了起来,生动起来,甚至比当时的现实更具有存在性。他不止一次地说,他的小说不是来自有计划,有理性的构思,而是把潜意识里的记忆带入小说是一种“非意愿”的记忆,全仗一种偶然的机会,凭借着意识的自由流动而展开了小说的画面。意识只在记忆痕迹的地方出现。进入意识和留下记忆的踪迹是不同的两个方面的过程。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某些场景进入不了意识时,记忆的残片常常是最有力,最持久的。他在小说创作中随着潜意识的流动,会不动声色地调整和把握其流动的方向,在细节上控制住记忆过分的流泻,在时间上控制住记忆的过分重叠,在人物上控制住记忆的差错等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小说出现混乱。他的意识流小说,不是来自绝对的感性,也不是来自绝对的理性,而是“意愿的记忆”和“非意愿的记忆”的混合体。他在某一时刻打开记忆的闸门,或者说他用一生的时间在某一个阶段把握住了他的回忆,然后把它移植到小说里,使意识通过语言的流动,个体的某种内容由回忆聚合了过去事物而逐渐展开过去的生活。他们的庆典,仪式和节日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正是“意愿的记忆”在无形中帮助了“非意愿的记忆”,并且让流逝的事物在艺术上获得了永恒,这正是这部伟大小说的意义所在。 总之,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通过对物理时间流失的悲剧意蕴,表达出了来自心理时间所蕴含的心灵自由,这种奥妙无穷的时间艺术在隐秘中,将场景与事件,现实与虚构之间融为一体,从而让时间在该部小说创作中获得了成长的主题,为后人打开了通向未来小说的一道前所未有的大门。 |
返回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