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也、木然、小鱼评《孩子在秋天降临》◎刘傲夫读刘傲夫《孩子在秋天降临》|雪也
我在猜想,诗人写这首诗,是快速完成的,基本没作修改的。会想到唐代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据说那是杜甫的一首“快诗”。 本诗自然分成四个小节。第一节,是季节的定位。抓住秋天的风“凉爽”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悄进”、“抚遍我身”,这里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是精准的。才引出最后一句——秋天来了。这和一般的诗歌和散文,是不同的。大多作者,会把“秋天来了”,放在篇首位置的。 由秋天的凉爽,诗人自然想到南卧的母女。这节是实写,女儿在梦中,妻子“腹部高圆”,诗人又追加一句——一派丰硕景象。这让人思及秋天的田野,秋天累累的果实。第三节,也是紧承第二节,是想象,是虚写。由第三节的前两句,我们可以推演出,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时间,应是秋天的早晨。“三美人,排睡大床”,这是即将要呈现的美好状态。“一阵阵喜颤”,这是诗人内心翻滚的波涛,不仅是“喜”,而且是“颤”。显然,“喜颤”,是作者随即想到的词语,这也是作者创造的词语,无疑也是贴切的。陕西作家贾平凹,也是喜欢造词的大作家。 最后一节,表面看来似乎和主题无关,述说自己回到电脑前码字。这当然不是汪曾祺先生那样的闲笔,即使是闲笔,也是闲笔不闲。正是因为未来家庭的圆满,作者内心喜悦,也才有了笔耕不辍的动力。按之前作者的透露,应该是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的小说,即将付梓面世。同时,作者的千金,也将如天使降临人间。可谓是双喜盈门,瑞气满门。想到本诗的题目——孩子在秋天降临,平静的词语下,又包含诗人内心何等的狂喜啊。就用杜甫那首快诗的两句作结吧——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浅析《孩子在秋天降临》 文/木然 我是很少写诗评的,最多就是写几句简评。 我觉得诗评是需要很多知识的。刘傲夫老师这首《孩子在秋天降临》,激起了我写诗评的极大兴趣!因为这首诗在我的“墨水”范围之内,不需要旁征博引,只需要把我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即可。 第一,它是一种写作模式的创新。以前的很多诗都是机械型的照搬,即“照相型模式”,口语诗容易写成口水诗。刘傲夫的这首诗,我把它称作为“创作型模式”。“创作型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进行写作,具有美感,也就是说具有艺术性。 第二,从这首诗歌本身来讲,是聚“情景”于一身。从外景秋风“抚遍我身”,到室内孩子的熟睡,“妻子腹部高圆”,联想到产后“三美人排睡大床”,再到电脑桌前码字,一系列的情景描写细致生动,如临其境。“一阵阵喜颤”之后,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全家人的生计问题,这是一个作为父亲的担当!无它!我只能“打出规定的数字”。 第三,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讲,本诗是很精准的!“风从窗外悄进”的“悄”字,“排睡大床”的“排”字,“一阵阵喜颤”的“颤”字,“将自己钉在电脑前”的“钉”字,很精准传神,值得研究学习。尤其是是这个“钉”字,道岀了生活的不易! 综观全诗,完全符合现代诗的要求!“文无定法”,对诗歌同样适用。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大创新的时代,创新也是诗歌的生命线。 王春声(小鱼):刘傲夫的《孩子在秋天降临》之所以引起读者共鸣,不少人写了诗评,我认为他采用了"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方法,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文学史的最大贡献。是一种典范。直到现在,这种写法也不过时。容易引起有同感的人共鸣。 附: 孩子在秋天降临|刘傲夫 风从窗外 悄进,它将凉爽 抚遍我身 秋天来了 我从北房 来到南房 女儿还在梦中 待孕中的妻子 腹部高圆 一派丰硕景象 我想象不久后的 未来早晨 家里的三美人 排睡大床 这事儿真让我 一阵阵喜颤 我退出主卧 回到书桌 将自己钉在电脑前 今儿必须打出 规定的字数 2022.09.18 |
返回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