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
窗户,祖籍浙江台州,现居金华。作品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读诗》《星星》《诗江南》等刊物。出版诗集《送信的人走了》。
按: 要 有 光
首先请允许我自述自己为一位多年以来安静、真诚的诗歌读者,诗人窗户的公众号《送信的人走了》和他的诗歌很早就有关注,或许我只是在生命的时间里默读那种,当然这和很多诗人无异,似乎已经在这个精神日渐式微的速读时代偶尔会流于惯性,我依然在内心感恩像诗人窗户一样可以使语言散发光芒的存在者。譬如我记住或想起“赞美”就会记得他的《赞美诗》系列,那些关乎生命情感经验的作品,像诗人胡弦《空楼梯》和大解的《百年以后》带来的清晰诗歌记忆。想起遥远而神秘的西藏就会记得诗人成路的《七日,或次仁罗布》里神性的词根顶礼;在缓慢行驶的铁轨之上运移的亲情,诗人崔完生的《列车向东》里母亲的体温;看见某棵岁月深处古老的大树,亦会记起诗人甫跃辉的《大树十二章》里象征承载的重峦叠嶂的隐秘角落……或许在诗人们沉默犁铧的厚重诗行里,早已就播种下了他们各自的白月光,他们在自己成为光的过程中,也微微点亮了现代汉语璀璨的星空。
在语言的暗处,要有光,和成为光,是并不矛盾的。譬如孤郁和善意,哀伤和宽宥,赞美和慈悲,它们都可以是诗人窗户词根的布施。
“窗户”是一种象征,亦或假设的隐喻,在它成为通俗的开悟引申,我相信诗人某种语言下的生命哲思是敞开的,是有着精神维度的和鸣,当他以亲历者的在场身份在日常琐碎中艰涩而通透,理性而悲悯,沉郁而圆融的语境中展开对生命的原初性思索,诗歌即就是精神的道场,语言的思境,以及情感的无相布施。
这是一扇互相对视中的语言“窗户”,诗人在临窗而立,对镜虚实相生,观者在近处,亦在远处,窗里四季流转,窗外就是读取中的普鲁斯特效应。
我始终认为,诗歌是精神和思想的再生,是诗人们自我生命的新生。诗人心里都有澄澈的光。 (陈啊妮)
陈啊妮评论:
语言的哲学与形而上的“赞美”
---窗户诗歌考察
不得不说,诗人窗户的作品空灵、简约、拙朴,甚至极其精神维度的朴实,但他是敏锐、良知和厚重的,富于对日常、人文和世相的极致洞察,“诗人必须像疼痛的牙一样敏感”,并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哲思光芒和慈悲的包容性理解。
窗户的《赞美诗》系列展示了传统抒情到现实主义精神世界相对完美的一个转变过程。赞美诗通常用于宗教场合。它专门为赞美、崇拜或祈祷而写,通常写给某个神或诸神,圣诗现代化无疑在窗户的创作历程中成为某种精神解构的标地,即诗人的“赞美”在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从容游离,诗人认为的“有神”就是一种人性精神信仰的根基,是无国界的语言异化;“有神”是日常生活化的哲学审视,这里的“神”更侧重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核,是一种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互为因果。“哪怕争吵/冷战/那些时光/我们都想深深铭记/一切因爱而美好的事物/一切因活着伴生的灾难/包括我们的死”《赞美诗》。他的诗歌题材大多涉及万象契合、人生哲学、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的闪光点,当下即视性的语言触碰等都使诗人的精神,哲学观念和生命潜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细致入微的观照。
零度直述、冷抒情和虚实相生都是为了更主观的敞开现实经验,窗户惯于在理性思辨中研磨存在主义的觉知,他的诗绪应该是始终笃定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语言相信,而窗户的诗歌纵深总是留痕于某种情感的思索性线索或者基础,这让他的文本收获了明显的意犹未尽的审美效果。关于命运性的象征,生命经验的情感,对人类原生态的单纯、美好的向往,窗户的语言膂力在简单和澄澈中葆有了诗性的空间艺术美学,在诗人轻轻拍打的语言光感时区,读者常常惊叹于这位男性诗人孤郁的细声细语,以及苍悯中的沉默词根思想里的“出走”。“一条路背着一块石头去向远处/整个春天/总有什么不可以言说/却真实存在/总有什么流失/而我没有抓住”《雨中》。
语言的哲学除了形而上的钳制,在窗户的作品中更凸显某种“形而下”的日常兼容模式。“赞美诗”有诸多关乎孩子、家庭、周遭亲历的温馨呈现,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感动,小小的人间此在,这是有着独立自由的个体精神,是有着鲜明自我的非群体性写作。“我想记住你的额头/夜一样黑的长发/凉凉的鼻尖/星光般明亮的眼睛/你想记住我的脸/我的胡子/我的嘴唇/我的胸膛/我的手”《庚子年:赞美诗》。内心深处的虔敬与神圣是不可违的精神基础,在幻象和真实之间,诗人逐渐趋同于精神思想的语言皈依,这是圣洁之思,是有着自我情感淘洗的价值观,它们不仅仅是表象的价值取向和文本题材,而无疑在不断解构和重塑的生命经验中的语言“赞美”,它们都具备了诗人赋予的精神共时性的疼痛出口,除了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深刻度,就是语言维度的独创性。
诗人在诗歌中不断创作自由不羁的语言情感意志力,不仅仅是传递自由的思索形式,主观上在多元交换于个体精神能量的日常直觉感知。无疑窗户在生活的低处和生命的高处之间自由穿梭。低处是生活的大排档,是热气腾腾的琐碎,是疏离的语境别处,“我拥着你/低头望着你/你抱着我/仰头望着我/在早餐前/在阳台上/在广场/在电影院”。诗人都是悄然无声的词语盘点着对生命情感的羞怯和隐喻,对无限崇高化的精神追溯都是沉默中完成的,就如诗人窗户不止一次的写到安静、谦逊、敏感和巨大的悲悯心。“寂静的空气中/有一点轻轻的悲伤和恍惚——/我来过/又仿佛走在未来的某一天”《五月的草地》。
窗户的作品就如一扇清风徐来的铃铛,临窗而立,在岁月里相互触碰优美的思想旋律,他的诗歌干净得令人吃惊,小经典在于语言的独特审美,就如“赞美诗”就是重要的思想参与,有现实意义,也有不断解构中的非现实味道。诗人在现实和虚幻中的所有语言熔炼都有浓郁的个人情感经验,诗人词根的请约都是含蓄和隐忍的,他在字里行间不断教会自我辩识黑暗和光芒,活着的此在和并非虚拟下的生命流逝,以及诗人驾驭狂奔不息的语言,学会耐心倾听那些形而上的思想向度里的“赞美”,和自我诗学艺术探索中隐秘的情感心跳,这些都是诗人窗户有意义的写作探索,就如他写下雪一样明亮、冷峻的灵魂诗句:
“我本该赞美动人心弦的一个个音符
它们明亮、轻盈,抚慰着疲惫而蒙尘的灵魂”。
窗 户 诗 歌
起雾了
起雾了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走动
连鸟声也没有
一层薄雾,挂在窗外
公园的草地
如少女,坐在江边
时光,在黎明醒来的一瞬间
有些模糊
我触摸我的胡子
它变得柔软和年轻
就像从前,站在一块镜子前
世界刚刚开始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无法说出的痛
又是那人。走在街上
背对着我
在喧嚣的人群中离去
看不清她的样子
也无须看清
便有一种痛,在空气中弥漫
窒息。像一双清晰的手
掐住你
一次次。在梦中。重复
与每一个细碎、类同的日常
平行进行着
我。在老去
它却从未因时间
流逝而变淡
有时,你刻意视而不见
它便夜夜降临
有时,你以为忘了
它又以最初发生的情景
回到你身上
如影随形的诅咒
像是上天,对你的垂怜
使你在茫茫然的命运中……
不断置死地而后生
2022.2.6
赞美诗
二月,春雨继续为我们开路
在梦中
在细碎的日常里
在铁链似的梅枝上
腥红的,粉色的,灰白的
一滴雨,是一滴泪
一江雨肯定不是
内心轰隆隆的雷鸣
像虚张声势、转瞬即逝的闪电
轻轻被时代洪流抹去
春雨不是雪。但有无数的影子
在幽暗中挣扎
无数发不出的声音
连同沉默和悲歌
加入了这,又冰又冷的春雨中……
雨中
有一会儿,鸟声欢快、清亮
让雨中的万物,不再抵抗
之后,雨水哗哗
在窗外响着,掩盖一切
时间在忙碌中流逝,在困顿中消磨
比任何事物更容易
偶尔泛起的杂念,带来欢乐与痛苦
像一滴雨,被更多的雨带走
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但我依然犹豫
就像一块石头,挡在路的中间
一条路背着一块石头去向远处
整个春天,总有什么不可以言说
却真实存在
总有什么流失,而我没有抓住
傍晚
晚餐已经结束。晚风吹拂着窗外
玻璃的夜色越来越深,江水在灯火中静静流淌
小提琴如泣如诉
在静谧中哀伤。如晚祷在心头升起
世界本该这样,就是这样,婉转,回还
停下脚步,凝神倾听
我本该赞美动人心弦的一个个音符
它们明亮、轻盈,抚慰着疲惫而蒙尘的灵魂
五月的草地
草地空阔。
站着三棵高大的梧桐树。
梧桐树上有一层薄雾般的光,
从天空笼罩下来。
四周没有风,
没有飞鸟和行人。
寂静的空气中,
有一点轻轻的悲伤和恍惚——
我来过。
又仿佛走在未来的某一天。
冬日江边
江边,枯黄的草地上,小树裸着枝丫
河流与天空一样灰暗
江两岸的房子,像一个个盒子
摆在那里
风吹过来,也吹不动
时代的钟声,如遥不可及的一个梦境
漫步于此,我像是走在
更为古老的岁月
这里——没有人,没有神。只有
石头、风和流水
要有光
要有光,要起早贪黑的母亲看得见路
要有光,要深陷冬日的姐姐有一个春天
要有光,要决绝的日子在风中回头
要它看见,悬崖上的野花
装着星星,也装着露水
要它看见,黑暗中的灵魂
也有翅膀和梦想
要有光啊,要影子找到我们
要我们找到对方
庚子年:赞美诗
我拥着你,低头望着你
你抱着我,仰头望着我
在早餐前,在阳台上
在广场,在电影院
在公园,在周末,在梦中
现在,在医院休息厅
我想记住你的额头
夜一样黑的长发,凉凉的鼻尖
星光般明亮的眼睛
你想记住我的脸
我的胡子,我的嘴唇
我的胸膛,我的手
哪怕争吵,冷战
那些时光
我们都想深深铭记
一切因爱而美好的事物
一切因活着伴生的灾难
包括我们的死
2020.3.28
--------------------
海边的早晨
我尚未看到海,但我在海边。
湛蓝的天空,在早晨
有一种神奇的引力——仿佛我头顶
尽是无穷的海水
只是,它是静止的,透明的
它完美延续我的梦境
湛蓝之中,几颗晨星,闪烁着寂寥的光
望着我
世界此时,是美好的,宁静的
远方的战火,对它
仿佛是一种历史。或者一种耻辱
张洁读诗
我们穷极一生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在诗人山水的这首诗有个体对命运美好的希冀,也有对人类命运命运究竟会走向何处的探讨。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每天都有很多的美好发生,即使一个人活至百岁,也不可能全部享受殆尽,但对于全世界来讲,这样的事是少之又少。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全球命运紧紧维系的时代,我们虽然不能够亲至于全球每一个角落,但是在信息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即使不能对深入了解某某事件发生,但可以有所耳闻。在遥远的远方,有无数的人与我息息相关,这或许就是诗人山水在诗中所说的“有一种神奇的引力——仿佛在我的头顶”,诗人所构建出的令人着迷又虚幻的世界,“湛蓝之中,几颗星星,闪烁着寂寥的光望着我/世界此时,是美好的,宁静的/远方的战火,对它仿佛是一种历史/或者是一种羞辱”,对人类命运关心大情怀随着最后一笔的落下而迸发出来,诗人理想的世界与战火纷飞的现实矛盾冲突,最后也只能是被迫的无奈,在利己主义的时代,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去关心一下人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