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狱中写诗的可能◎雨人 开现代诗歌之先河的波德莱尔写了《恶之花》,冲破了浪漫主义虚假的温情,道出了人性中的丑恶,但依然以美的诗句表现。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开创了描写集中营的诗歌。阿赫玛托娃从早年的少女描写爱情诗歌到晚年,丈夫被捕,儿子死亡的事件中转变了诗风,写了大量反映流放地的诗歌。曼德尔施塔姆则少年有才,却早早蒙受不白之冤,在西伯利亚的劳改营受尽折磨,直至死亡,却写出了辉煌的诗篇。在当代中国我以为有几个诗人经受狱中之难,也写出了很有代表性的诗歌——狱中之歌,迥异于其他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魔头贝贝、李不嫁、刘晓波和刘霞伉俪及廖亦武等人。
有个诗人说奥斯维辛后再写诗是可耻的。但我以为不然,诗人就像种子,它落在森林就会长出大树,落在草原就会开花,落在戈壁就会长出芨芨草,落在沙漠就会成为仙人掌。它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尝尽各种苦难、艰辛、欢乐、痛苦,肉体、精神上双重的折磨,并不能磨灭人性的光辉,是诗歌挽救了他们,超越了囚禁,获得了思想的自由。若没有诗歌记录这一切都将湮灭,被后人遗忘,仿佛血腥、暴政、战争从没有发生。在这一点上电影《辛德勒名单》记录了犹太人裸体穿过毒气室、烧尸炉,走向死亡。在另一 部电影《美好心灵》中那个父亲善于欺骗孩子,说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游戏,考验他的勇气,最后,那个孩子活了下来。哪怕是最黑暗的地方,有了诗歌就有了光芒,有了救赎。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论述: 一、表现生存的荒谬和现实的残酷 在魔头贝贝的诗《起诉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从黑猪毛拣出白猪毛如果黑猪毛多 如果黑猪毛少 从白猪毛拣出黑猪毛。 报酬是 一勺肉汤。 可肉在哪里? 那剃光了猪毛的猪肉? 这样重复的劳动是毫无意义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也真实反映了狱中生活的荒诞无聊。 李不嫁的诗《饥肠辘辘的黎明》—— 饥饿的鸟,失去了理智的鸟 吃掉你 你眼冒金花,瘫下去,软下去,身不由己,你一条虫。 在狱中,对人生理上的折磨,包括饥饿、失眠,浑身上下臭气熏天,半个月不能洗澡,十几个人挤在狭小的房间,没有私人的空间,犯人之间相互的打斗、辱骂,还有管教的电棍、皮鞭,不期而至落在头顶,这一切都是从肉体上,磨灭你的意志、尊严、人格,把你改造成一个废物,连狗都不如的人。 廖亦武的诗《犯人的祖国》—— 这是第二十二天,我撑不下去了 警察叔叔,警察爹,如果需要 我喊你雷锋爷爷 只要你解开我的反拷 让我抬一次臂 伸半个懒腰 然后彻底认罪,走向饭窗 自己为自己拿筷子、端碗 自己为自己檫个痛快屁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情,在狱中变得如此奢侈,简单的吃,简单的拉屎,简单的蹲下、简单的伸个懒腰,都剥夺了你的自由,都变成管教们给你的恩赐,你得磕头谢恩,喊他们大爷,装孙子。 在狱中不只是这些折磨,更让你恐惧的是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廖亦武在《死刑犯讨论死亡》中这样写道—— 一个星夜就是一个枪眼密布的头盖骨 我们在脑髓里讨论死亡 在永恒的日光灯下 讨论死亡 跪着去还是站着去 子弹是穿过后心还是后脑 二、无奈现实下的无奈爱情 在狱中几乎没有异性的接触,性压抑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二十出头青春期的犯人更是如此。魔头贝贝在《起诉书》中描写道—— 他被抬走时雪还在下 我们还蹲着,吃着。 到死也没弄清 女人的身体究竟什么样。 他爱画她们。 乳房挺象 阴部 则涂得一团黑。 这是懵懂少年对爱情的想象,很天真、很幼稚、很可笑、也很悲哀。在另一段中这样娓娓道来—— 我们扯几根阴毛裹在纸里揉成团往那边扔。 她们拽几根阴毛裹在纸里揉成团往这边扔。 不同的是 她们用白净净的卫生纸 我们用脏兮兮的旧报纸。 这段看是轻描淡写的文字,却包含着滞重。没有经历狱中生活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细节。通过“她们用白净净的卫生纸,而我们用脏兮兮的旧报纸”一下凸显了女性纯洁的光辉,本质上的妩媚,哪怕在最肮脏的地方。这就是少年人对爱情浪漫的想象。 而已过中年的刘晓波和刘霞伉俪夫妇则另一番天地,刘晓波他在《承担:给苦难中的妻子》里这样决绝—— 进入坟墓前 别忘了用骨灰给我写信 别忘了留下阴间的地址 在这愤懑中、绝望中,充满死亡的气味中,身处人生的逆境中,他依然不忘妻子的爱,尽管这种爱情没有甜言蜜语、浪漫情怀,重似千斤,但它是人在大海、狂风恶浪中航行的压舱石,定海神针,保持我们的尊严。在另一首诗句中—— 你从一个得不到新衣裳的女孩 长成了往返于探监路上的妻子 是的,这样的爱已经超出了年轻人的想象,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少女到往返于探监路上的妻子,她已经变得坚强、无畏,这样的爱情更像一个母亲坚忍的爱。 三、超乎死亡的诗意栖居 廖亦武年将七十流亡德国时写的《老和尚在监狱冥想和平》,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达到了忘我的诗与思的哲学之境—— 司马和尚继续冥想 犹如此刻,我在柏林的冬至夜 写一篇叫“冥想和平”的诗,用舌尖品味 从四川老家捎过来的酒 有点辣,有点麻,有点回甜 监狱离故乡太远 另一段中—— 这是和平的起点,荷尔德林因此 写下《追忆》和《返乡》 我在追忆,老和尚也在追忆 时间的此岸和彼岸,在追忆的刹那相聚 我在柏林,灵魂在追忆的刹那返乡 老和尚在监狱,灵魂在追忆的刹那刑满释放 这首诗写冬至,一年中最长的夜,他在异国他乡的柏林想起远在故国的监狱中的司马老和尚,他们曾在一个囚室吹箫,历史在天籁中流淌,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在其中。他追寻老子、庄子、天竺国的释迦摩尼和西方的上帝的拯救之路,回到最高的哲学命题——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们是谁。老和尚身陷囹圄却冥想着和平,念着《佛经》《道德经》《可兰经》《圣经》中的诗句,希望像孔子一样带来三千弟子,周游列国,给人们带去赞美诗篇《诗经》,在诗中记录历史,在诗中保有美好,在诗中持有希望,在诗中得到救赎。尽管从远古的历史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到近现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时代的古拉格群岛、柏林墙的推倒,从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到邓小平南下讲话、改革开放,他祈求集中营、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永不要发生。廖亦武从诗意栖居的荷尔德林诗歌中领悟到诗歌可以穿越苦难的历史、可以超越生死困境、可以摆脱独裁者的暴政,在追忆和返乡中,翻过墙、翻过山、翻过云,灵魂得到自由。 写于2018年4月 |
返回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