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谣言》里“坐忘”的宛西衙内◎西衙口《黄河谣言》里“坐忘”的宛西衙内 ——浅谈宛西衙内诗艺里暗藏的中式玄机和谐趣 文/紫穗穗 在我写下这个题目的同时,我感受了另一个词的诱引、压迫和焦虑,那就是“复杂多元”。身处在一个大叙述的后现代主义极度张扬的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东方诗人,究竟是人世之幸,还是地域之灾呢?!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赘言,中国人原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一个诗人的视野和素养,会决定他究竟能在自己的诗歌文本里,显像多少地域特色、人文山水和精神图书馆。 庞德说:“显然,如果我们真的要认识任何事物,我们就必须先准确地知道大量相关的细节”,在我准备给河南南阳诗人宛西衙内的一组自选诗歌,一个准确鲜明的定位勾描前,我的确谨小慎微,勤勉而繁复地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我怕自己仓促落笔的文字,挂一漏万,所以想尽量阅读和思考充分之后,再提笔而就。 (一)宛西衙内与《黄河谣言》 望文生义,有时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把脉方式,可一目了然,也可曲径通幽,勾描出最初的诗人印象和诗歌风貌。一个诗人的笔名或网名,一定是有自己的出处、由来、典故或玄机。当我第一次读到“宛西衙内”的名字,首先是片刻疑惑,而后沉思许久,最后莞尔一笑。这家伙,连取名也不忘自己的故土、祖籍和身份哈。 宛西衙内笔名中的“宛”,是河南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这个宛字,即能反映“盆地”的地貌特征,也能反映南阳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中: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四方高中央下”。南阳地貌上显现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特征。“屈草自覆”的意思,是指芳草盖地,植被郁葱。春秋初期,南方楚国曾占据了这片沃野美壤、江河之便的土地后,就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自此而始。宛西衙内的“西”字,当然不用多解,因为诗人的出生地是——南阳西峡县,这就很好理解“宛西”的由来了。而“衙内”一词,也可觅见作者的幽默本性一二。古时的衙内,在唐代是指向担任警卫的官员,而到五代、宋初之后,泛指一些官僚子弟。现在很多人将政府机关称作“衙”,而在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人员,则戏称为“在衙内当差”。 草草解读完诗人的笔名后,我还想提到作者让我惊叹不已的《黄河谣言》节选系列20节。这哪里是“黄河谣言”,而是一篇简约、精妙、凝练、幽默、谐趣、机巧处处而老辣的诗性随笔。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常常在他未言、未完、内蕴、节俭的言辞背后,沉思其后歧义纷呈的潜台词。于是“坐忘”一词,如同召唤的咒语,瞬间飘至“黄河谣言”的上空。这个华北盆地的宛西汉子,似乎正操着豪迈的南阳方言,中原官话,带着浓郁的荆楚气息,雷霆之势,铿锵有力地向我大踏步的走来。 我相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言、民俗、民风、地域文化的熏陶,也会润物无声,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陶冶、铸就一个诗人的原始心性和诗艺品质。纵观宛西衙内的自选诗集、几篇随笔和诗话等,我的第一感触,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的深厚滋养,鲜活的儒释道色彩,地域特色的语言映射与积淀,透着一种大拙质朴、自然谐趣的远古气息等。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永远绕不开出生、成长和历经的山山水水和人文印记。每每烦闷急躁之时,我就会静心研读《庄子》,给我记忆最深的有三点,其一:是庄子文章的结构,十分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和独创性。 其二: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深刻的幽默讽刺意趣。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已经掺杂其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其三:庄子的哲学思想,所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言“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从“道未始有封”,庄子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周梦蝶,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知鱼之乐,无用之用,死也可乐等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之所以提及庄子,我在宛西衙内的诗文里,窥视到隐身其后的一种寓言文辞的庄周气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可以说,宛西衙内的许多诗篇,例如《丑牛》、《斫者》、《妥协》等,还有《黄河谣言》里,都有一种诡辩、吊诡、寓言般黑色幽默的嘲讽气质。就《黄河谣言》里的几则干净利落的诗性随笔,来简言一二。 5、善与恶 恶说,该死的都叫他们死。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恶说,该活的也叫他们活不滋润。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既然这样,为甚么我是恶你是善呢?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 大家看,这篇《善与恶》,最有趣的地方,在于结尾的一句:“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好像善恶是孪生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有趣且好玩的对话。但这种好玩和有趣,却是冷眼相看、旁敲侧击的黑色幽默,它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真理——无论善恶,都是自己做的,这正好应验了天理循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都是自己做的。善恶终究有别,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善恶自显,报应必至。 6、实在与虚无 实在捉了一条小鱼儿,被庞大的虚无看见了。眼瞧着躲不过去,实在涎着脸对虚无说,小鱼儿给你,你饿着我也饿着。这样,回头再吃我,我先吃个小菜,你再吃个大餐,你看可好?虚无的心软了一下,没想到实在不实在,吃完鱼一扭头变成螃蟹,钻进石头缝里没了。虚无一下子气成了流水。现在过河的时候你看,流水还在那里恼怒地翻着每一块石头。 呵呵,读完《实在与虚无》,我忍不住跑到客厅的鱼缸边,一边观看打氧的水流潺潺流淌,激起水花阵阵,以及水底几块装饰的石头水草和袖珍楼台。一边怀想着恼怒的流水——虚无先生,是否还在翻找着“实在而不实在”的那只狡猾的螃蟹哦。当许多诗人,都在风花雪月的唯美情境里纤弱感伤的陶醉之时;当更多的诗人,在“死亡、垃圾、下半身、非非”里翻找西方诗艺和崇低意义的诸多废墟之时,我看见的宛西衙内,这个黄河边中原盆地的汉子,却裹胁着“庄子”式不容置疑的道家气质,将抽象事物“实在与虚无”的哲学概念,转述成一则具化事例的寓言故事,展现在读者的眼帘。这样的视角,这样的思索,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耳目一新,更是一种承接传统文化之后,独辟蹊径的冷叙述风格。 河南南阳诗人宛西衙内,是我接触的众多诗人脸谱里,极为醒目、冷峻而幽默的典型诗人之一。我想给予他一个弘扬道家文化精神和思辨色彩的寓言诗人,也不为过。在这篇节选的《黄河谣言》里,处处可见他老庄哲学的传统印记,他善于思考,也擅长想象,俨然像一位饱经沧桑、敞怀披发、隐逸桀骜的得道长者,在简约的词语和虚构的事件里,将日常生活的智慧,民族文化的谐趣,地域特色的方言,延伸到诗文的方方面面和枝节末梢。 这是一个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诗人,他从不漂浮于事件、尘世和词语的表层,而是推开一切“雪山和地表植被”的遮蔽物,直接进入事物的内部,将一些事物剥离、解构“崩溃”后自然现形,呈现给同样热爱思索和叩问其二的读者眼睛。很多时候,他愿意做诗意和哲思的二传手,所以喜欢言简意赅,说半句,留半句,留下一部分“空白”的断层,给读者自我填空、修复和飞驰。这又显现了他诗艺的另一种特色:简约、留白和冷漠、桀骜,互为交织的一种节俭冷峻的叙述风格。在《黄河谣言》10里的那只可怜的芦花鸡,究竟是如何上天的,我想大家在读完之后,就能明白作者未言而暗藏的玄机和谐趣了。 8、雪山把所有的鄙视都安之若素地折叠在内心,包括那轻微的崩岸再来的声音。 10、一只芦花鸡向海东青讨教上天的本领。海东青说,其实不必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14、快乐不论斤 我掏出钱要买二斤快乐。卖场里风骚的店东家给我拿了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论斤的没有,论个的有俩。我说,不要这些,我要二斤快乐。店东家挤眼打屁股,一边说一边用包装纸包了塞给我,你是北方来的吧,开始来的人,都不要这个。 32、你度过了一群贱卖灵魂的人,只不放过那个作践灵魂的人。 36、快乐和忧伤 敌人围上来了,但我不怕,我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快乐一定是打头阵。他上前遮掩了一下,偷偷溜了。我又让忧伤断后。我继续慢慢地朝前走,从山梁下到一处村社,见快乐在那里喝酒。他吱吱呜呜地对我说,真不该丢下你。我说,没什么,我也丢了忧伤。 快乐当然不论斤。而快乐,在宛西衙内的笔下,是魔鬼和天使俩个。不管你今生想要怎样的快乐,不外乎他们俩人的赐予与施舍。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仍用一个无厘头的小故事,跟我们讲述某人购买“快乐”,被风骚的店家戏弄,无法论斤的全过程,这里面饱含着一种中式反讽意味,有几分撇嘴讥笑后沉甸甸的启示笑谈。而这“黄河谣言”最醒目的特色,就是想象恣意,寓意丛丛;插诨打科,东成西就;箴言训诫,俯首皆是。这和《庄子》的许多文章的风格、意趣、思想——“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居然不谋而合,或许这是作者的无心天成,又或许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与本性吧。 是的,我们可以原谅“一群贱卖自我灵魂的人”,却绝对不能宽恕“作践灵魂的人”,因为他才是始作俑者,群害之首! 《黄河谣言》的第36“快乐和忧伤”,这两种情绪,在作者的眼里,变成了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当遭遇假想的“敌人”围攻之时,他让快乐做先锋,又让忧伤断后,而后自己偷偷的溜走了。当他在山梁处,看见喝酒的“快乐”,居然和他志同道合般“莫逆于心”的言欢,是啊,这是怎样啼笑皆非的冷幽默。这里的幽默,指向的是“快乐和忧伤”的本质,而作为一个人,一生都会被这两种情绪来回左右,无非快乐,要么只能忧伤。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会修身养性,努力做到无忧也无喜。 只有懂得把“忧伤”彻底遗弃的人,才能真正的撤离厌世的险地。这篇短文里,还隐含着一种“尔虞我诈”的潜台词。这让我想到他《黄河谣言》中其后的句子——“43、毁灭最终在幻想中找到了一丝破绽。”和“61、豌豆从不要要求麦子是圆的。”这些可爱的小句子,如同风中弯腰的小穗子,处处可以觅见作者的独特匠心和思虑之芒。 我们再来读读《尔虞我诈》、《风气》和《虎魄》三篇寓言吧。《尔虞我诈》,通过壁虎和眼镜蛇两种动物,结伴西天朝圣的荒诞故事,说明了人心险恶,弱者唯有运用智慧和谋略,方能明哲保身。这暗合了庄子的哲学认知:“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风气》则从字眼上做文章,其一,既借用“谣言”特色,可信亦可不信的搞笑风味,给我们讲述了人世间拉帮结派的“风气”由来已久,并非现在人类的独创,连鸟类的世界,也如斯效仿。其二,又从劝架的“风”犯了众怒,而不得不钻进炊烟里,由此曲解了“风气”的由来和得名。真是一波三折,趣味横生;想象怪诞,构思曼妙;叙述吊诡,旨意纷呈。 而《虎魄》一文,更是荒诞到了极处。被人类武松降伏、打死的那只老虎,其实是落魄虎。因为这一天老虎的金黄虎魄,深藏于地面以下八米的岩窍中。所以,没有金黄虎魄护卫的肉虎才会极其脆弱。让我感兴趣的并非是《水浒传》里被武松打死的那只落魄虎,而是作者其后指向的——虎魄精神,在人的身上所体现是“气节”一说。他说:“不同的是人类随便,进门脱鞋的时候,脚趾一点气节轻卸。事急出门,鞋子都来不及带稳,气节也就遗忘了。还有邋遢的,一辈子都找不到气节,但人总归是人,并不影响什么的。”这是多么清醒、睿智又无奈而尴尬的认知,这一则寓意故事,可以说是《黄河谣言》里镇山之作,我相信好的诗文,都是作者的心血铸就,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剐心剖肉,发自肺腑而成的思辨之旅。 综上所述,我觉得《黄河谣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句句、一行行、一则则看似荒诞不已,却处处玄妙、谐趣的寓言特徵。我曾有数十日的辰光,都沉浸在作者编织的超现实的魔幻世界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元素等等,都变成了一个个具化的人物、事件和真相,有时是悖论、趣味丛生的寓言小品文;有些是一句训诫或箴言;有些则是最短小精妙的人生故事。 52、尔虞我诈 壁虎和眼镜蛇结伴去西天朝圣。除了添乱,壁虎什么也帮不上,眼镜蛇试几试都想一口吃了这个四脚点心。壁虎也感觉到一定得做点什么了。此时他们来到一处盘查严密的关口前,二人没有护照必须翻山,攀扯小路。人小脑子灵,壁虎说,翻山越岭不知道要耽误多少路,出来出不来也两说。前途遥远,饥渴难保,凶险不测。这样,我们把自己尾巴先剁下来,在这里藏好。目标小了,瞅个空就溜过去了,里外里省多少辛苦?说着,壁虎就把自己的尾巴脱了,埋在龙须草里。眼镜蛇叫这一军将的,没办法,也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尾巴。 67、风气 麦子越黄,争吵越激烈。野鸽乌鸦认为,应该按照个头大小分配口粮。翠鸟麻雀结盟,凭什么啊,民主嘛,一票一票啊。他们从麦青吵到麦黄,又从开镰吵到麦罢。 风看不起这些俗气。风说,如果麦子是你们吵黄的,你们就继续吵黄玉米吧。 鸟们别的不懂,好坏话还是懂的。一肚子气正没地方出呢,这时一起冲着风过来了。以为自己是什么好东西,哪次斗气没有你? 风犯了众怒,一个筋斗,钻进炊烟飞走了。 70、虎魄 虎威不倒。高明的猎虎手,在制服老虎之前,总要设谋撤销老虎的金黄虎魄。而老虎一年只睡一天。只有这天,老虎把自己的虎魄通过目光的一种注射,暂时深藏于地面以下八米的岩窍中。没有金黄虎魄护卫的肉虎是极其脆弱的,一般成年男子都可以徒手拿之。当年武松格杀的正是这种落魄虎。虎魄在人就是气节。不同的是人类随便,进门脱鞋的时候,脚趾一点气节轻卸。事急出门,鞋子都来不及带稳,气节也就遗忘了。还有邋遢的,一辈子都找不到气节,但人总归是人,并不影响什么的。 (二)寓言实质与语言魔术和暗示 既然作为一个中国诗人,那就避不开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我在宛西衙内的诗歌里,不停的感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儒释道传统哲学思想的滋养。宛西衙内的自选集,共40首短诗,从他的诗歌语言习惯和句式上看,他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表达上诙谐幽默,又极度节俭、跳跃、视角刁钻的一个诗人。 波兰大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是一个极为诚恳真实的诗人,他在《诗的见证》里开篇就直言:“不是我们见证诗歌,而是因为诗歌见证我们。”这里的见证,其实就是一种以“诗”的方式呈现的证词和见证人两种内涵。所以每个诗人所写下的诗歌,就是作者呈现的证词,并且作为见证人参与到自我的生活和大时代的背景里去。于我的理解“诗的见证”,其实是我们和诗歌互为见证和呈现的哲学、艺术、生活三合一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诗歌必然直面日常生活,常常会在有形的日常生活事件里表现灵魂的震颤,这让我想起傅科摆的寓意,它扑捉地球自传后而形成的微弱偏离,那么诗歌就是在日常生活事件,扑捉灵魂的瞬间感触,而形成的震颤偏离效果,一首好诗里,都有这样的灵魂颤抖时刻,才获得了站立的根基。在宛西衙内的诸多诗歌里,我们都能感受和扑捉到灵魂颤栗的瞬间和惊悚。 宛西衙内的《丑牛》,仍是一首歧义纷呈的寓言诗,他取之于中国十二属相的“丑牛”为题,却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一头牛任劳任怨的一生,三个“你长肉吧”调侃的排比句式完成这样的表述过程,关键是结尾的两句话耐人寻味,尤如平地出奇崛:“有一天这根筋不再歉疚,/它有了长肉的心就像有了杀心。”世人都知道牛筋是坚韧的,也譬喻一个人倔强,认准了一件事不回头。我妄自揣摩《丑牛》一诗,想表现的内涵是两重性,忍耐的极限和懒惰肥硕的牛,最终的命运是被宰杀。这里的“杀心”是双重的险恶,既指向世道人心的不公,杀机四伏,又指向被压迫、被欺凌的善良忍耐的人,也会有奋起反抗的一刻……这种指意的模糊、不确定性就构成了诗意朦胧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在宛西衙内的诗歌,常常隐现。 宛西衙内的自选集里,其40首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写人和历史人物的,例如:《屈原》、《卢俊义》、《林冲》、《包公》、《羊倌》、《斫者》、《麦城》等。第二类,写地名、地域的祖国山川河貌的。例如《顺河路》、《大平原》、《濮城镇》、《敕勒川》、《忆重庆》等。第三类,剩下的二十多首,主要写自然事物、日常事件和瞬间情绪。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总是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注视着事物的发展和荣衰。短诗的特性,决定了诗人的写作定位,必须简、准、狠,以局部呈现全部,以片面涵盖整体。由此,宛西衙内的短诗共性就是简约、精准、犀利和冷静。 其中写历史人物的诗《屈原》,选择从主观视角,冷叙述的方式,陈述遭受排挤、一腔报国热情无处寄托的屈原,投水而亡的历史事件。小诗短短六句,由“自由”这一抽象意象,贯穿始末,山鬼的自由是神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在那个战国时代的现实中肯定是没有的。民和士的自由,是各安本分,唯有臣屈原的“自由”,是不愿像渔夫一般随波逐流,忍辱偷生。所以秦国灭楚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所以毅然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含恨绑石,沉于汨罗江。这首诗写得铿锵有力,无枝枝蔓蔓,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直抵人心。甚至带着几分冷眼看世道、谴责意味的肃杀之气。 其后的《卢俊义》《林冲》都是《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作者省略了其中繁琐的事件叙述,从一个小画面、小视角、小场景出发,以小见大,表现英雄人物的性格——卢俊义行侠仗义,勒马走江湖;林冲豪气冲天,却劫难重重。而作者笔下的《包公》和《羊倌》,其性格、人物和事件,都描摹的尤为准确。羊倌的苦,日出日落的劳作,与自然相融相守,却不懂自然之趣的好歹。包公的出生、经历,其性格清廉、无私等,都在别具特色、幽默诙谐、发人深省的冷叙述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里我不再一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大家只要翻来覆去的读三遍,想三回,就能感知。 羊倌 以前我们一起上学, 上着上着他就上到羊群里去了。 现在一想起他, 就是一股膻味。日出日落, 他倾听太阳的七种光芒。 还有第八种, 别人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 包公 没饭吃的年月,到处抓虾。 撞见一位龙头,乘上一方端砚, 误入一片桃花,我在首都 扯上了京腔。到处都是大人, 汴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我牵马,担书,送信,跑腿, 夜里铡草,白天喂牛。 开封人日怪,汤汤水水,怎么揌到包子里边! 我在马厩里流口水吃包子, 镇日里我扛个铡刀,满天下乱跑。 宛西衙内的人物短诗,其叙述特色仍遵从:简、准、狠,以局部呈现全部,以片面涵盖整体的审美诗性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语言的风骨,透着男性特质的豪放、粗朴,俚语与古诗并用,象征与暗喻重重。挥洒晓畅,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素养和阅历参与其内,思索和填空。宛西衙内,除了诗歌里显现的寓言实质,其次就是这种“语言魔术和暗示”,他不注重语言的细巧和连贯,技法的传统模式与规则,而是大开大合,运用民俗口语、俚语的调侃、插科打诨之能,古诗词的字、词、意象等来摆渡事件,勾勒人物,并暗藏玄机。由此语言的功用,发挥出了最大的效应,好像四川的变脸艺术,一个语言和句子的出现,就是一张脸谱,再换一个语言和句子,又是另一张不同的人物脸谱。有着魔术效应和读者自我消化后呈现的各自“暗示”。我想每个读者读完宛西衙内的一些诗作后,都会有自我感知之后的“屈原”“卢俊义”“林冲”和“包公”“羊倌”的人物形象了。 《麦城》一诗,不是以人物为名,却是用地名,来写历史人物关羽的故事。关公败走麦城,是大家熟知能详的《三国演义》里的一则故事。宛西衙内,像一个声情并茂的说书人,通过一场刀花白雪,一把青龙偃月刀,给我们重现了历史的苍凉一幕。史书上记录:关羽孤军南下,试图凭自己的力量把荆州夺回来。但他未能夺回荆州,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了。但是这种忠于职守、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品质,却留给了后人夸赞和歌颂。我喜欢这首诗满纸透出的苍凉古朴之气,不仅豪气冲天,而且言之凿凿,简拙雄浑。一个“白”字写尽人世悲怆,而这一句“沮水凉,义兄一顶帽子盖了一切。”引多少眼睛含悲夹愤、痛心疾首回望中…… 麦城 麦城白透了。 好色的荆州, 偏是下了一场刀花白雪, 其时, 远在北方的洛阳正起着宏大的关林,义兄随雪送去了脑袋, 然后起身,单刀赴会。 沮水凉,义兄一顶帽子盖了一切。 市人辏集, 市人是知道偃月刀的。 在宛西衙内的其他两类的诗作里,我能读到一种自然诗画的禅境和深味人世苍凉的心境两种不同风骨,譬如《顺河路》一首,就是一首诗画兼备的富有禅意之美的诗。其次,还有《写生》、《大平原》。其后的一组《吵架》、《走神儿》等反应日常生活的小诗,则表现了一种调侃后的苍凉之境。 顺河路是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其路面荫凉,正午时分,静寂无人。作者完全采用自然之眼观物,以物观物。叙述口吻冷静、安静、沉静三“静”一体,通过一只蝴蝶,象征意味的爱情飞来非去,暗示其中的不平静。读完之后,让我联想蹁跹,思绪飞到极远处,仿佛读了一首唐代诗佛王维的古诗。以动衬静,借景抒情,似有所指所悟,又得之而忘言。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似说人事,又非言人事。似非而是中呈现平和心境:“木叶青青,阳光一直没有下水,碍于蝉声。” 顺河路 荫凉,比青石板还重。正午时候,静寂无人。 蝴蝶远不是全天候的爱情。 碰上翅膀了,便简陋地飞上一阵, 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安地停在水面之上, 鳞翅落后。 木叶青青,阳光一直没有下水,碍于蝉声。 诗作《大平原》里,有一种大气魄涵盖其内,起句就出手不凡。以“我”的视角开篇起兴。仿佛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端坐在“豌豆”般的小宇内里,看山川地貌,历史变迁,新旧更替,所以视野极目处:“夏日辽阔,澄明一片。/轻贱者身在草莽,/天空中熠耀的总是少数。”一个诗人的文学积淀,在一首小诗里也会自然流泻,好一句“蛙鸣如雨,/流水绕道而来。”清丽脱俗,而后又雄浑流畅,收放自如:“为了和我站在一起,/黄河进入一株燕麦。”这里面想象力新颖,暂且不说,语言和意象的截取,也别出心裁。作者将“大平原”化为“我”的主观视角和人物口吻。取自然山水、物种呈现平原风貌,同时又借“大平原”之嘴,强调自我的老庄稚子之趣与开阔心境。这首《大平原》和《顺和路》都表现了作者了寓乐于自然,反观自我心境的特点,其中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还有庄子式的逍遥,亲近自然的人生观。他是一个躲在景物背后,冷峻、睿智的观察者和写生勾描的临摹者。 大平原 我在一棵豌豆中安享天年, 夏日辽阔,澄明一片。 轻贱者身在草莽, 天空中熠耀的总是少数。 蛙鸣如雨, 流水绕道而来。 为了和我站在一起, 黄河进入一株燕麦。 小诗《濮城镇》、谐趣盈然,借旷野的一片桑叶,表现小镇的地貌和安宁。一颗水星,在我的理解,或是一滴桑叶上的露水,来去匆忙的身影。作者的幽默诙谐,在这首小诗里表露的淋漓尽致。关键是读者可以想当然的嫁接思绪,展开联想之翼。“一颗水星千里迢迢,/飞来看我。/黄河打手一指,/她又回到了天上。”说得再邪乎一些,好像作者和读者开了一个诗意的玩笑,出了一个灯谜。水星究竟是什么呢?你猜猜看!而“她”为什么在黄河的打手一指,就又回到了天上呢?如果你想解答此谜,就必须回到题目“濮城镇”,作者所写的仍是这个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和趣味,而非真正的桑叶和水星。当然我所言及喻体水星的能指,未必就是“露水”,或也是我自己的误读,但是很明显,这里的“水星”并非真正的水星,“桑叶”也非真正的桑叶,这里都是象征物的借代和借喻。像这样的借代特色之喻体,宛西衙内的诗歌中处处可见。这也是他诗歌不好解读的缘故之一,而恰恰是这样费解、曲折、多义性的深度象征意味,让他的诗有了深入解析的必要性和趣味性。 濮城镇 旷野的桑叶, 比天空完整。 一颗水星千里迢迢, 飞来看我。 黄河打手一指, 她又回到了天上。 我们读诗,赏析诗歌,有时所冲的就是这种趣味性和新鲜感而去。其后的《敕勒川》、《忆重庆》仍保持着这样的幽默调侃之趣,作者已经形成了自我成熟的叙事风格和语言习惯,他仿佛一首诗的导演和演员两重身份,有时站在导演的角度,放映诗意呈现的全过程;有时作为一个穿越的过去时空的演员,该出场时毫不含糊,该嘎然而止就马上变身导演,说“卡”。于是一些诗,言尽于此,却意犹未尽,留下一群观看的眼睛和身影,还在思索或疑惑:啊,故事讲完了吗?我还没看懂和看够,怎么就没有了?我还想听呢! 《敕勒川》的诗,就是一个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草原梦”,而《忆重庆》,则是一个熟知历史、地理掌故的庶民,指点江山的王者之心。两首诗里,都能看到古诗词的药引,文化和典故的配方,和作者不可一世的霸气与雄心。 敕勒川 再次见到阏氏的时候, 她已经叫桃花了。 脚下一头头青石都安静地卧着, 再过两天就是三月了,她幽幽地说。 我说,两天如何, 你看风从来没有吹低什么。 我想抓住她的手, 一伸胳膊摸到了铜槊。 我急忙起身向山下找, 果园的人问,你找哪枝? 忆重庆 迷雾不是我设的,大江不是我开的, 重庆两年,巴适的话从何说起? 山东山西,不过睡了两年觉, 重庆两年,谈不上什么真心实意。 城池不是我修的,陪都不是我建的, 重庆两年,我对国是不置一词。 宛西衙内的第三类诗歌,写自然事物、日常事件和瞬间情绪,在自选集里所占比重最多。我选择其中最有特色的十几首,来简评一下。其中的《油菜花》让我爱不释手,这首诗歌里,凸显着作者少有的柔情,一直我都觉得宛西衙内的诗,给我的感受,是关中平原走来的虬髯大汉,威风凛凛,挥舞着铮亮的大刀。而这首诗,却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反婉约风格,所写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宛西衙内也是反其道而行,写出一份藏在心中,少有示人的内在风情柔肠。虽然笔调、笔锋上,仍残留少许冷嘲热讽的反讽气息,但一种柔美、温暖、清丽、精巧暗盈其内。什么样的事物,值得辜负?其实这里的“辜负”,其实是渴望观赏和宠幸,而非真正的辜负。作者习惯用“正话反说”来曲折的表达心意。 我们知道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一定是春光明媚之时,这里寓意着大好的青春年华。这般的大好青春年华,哪里是用来辜负的。但是作者就是这般开篇,好像一个嗔恨薄怨的人赌气,放着春光明媚,心里痒痒的,却故意不看、不想的气恼之语:“能辜负的事物,都值得一再辜负,/我有充耳不闻的天赋。”,其实这里的“我”,是一个含恨有怨气的采摘者——辛勤的蜜蜂角色。至于这个“我”为什么有恨有怨气,我们并不知道缘由,也没有必要追溯根源。其后,作者把一丛丛、一片片、一簇簇的灿烂无邪的油菜花,当成小女子,就是自然而然的比喻之缀。于蜜蜂而言,当然是“幸福六条腿和翅膀透明”。全诗的基调,春怨。但这“春怨”却如油菜花一般明黄,阳光般温暖细碎,美到心间,美到极致——“一朵花就是一座天堂,/不懂得挥霍的人就不知道阳光有多碎。” 全诗先抑后扬,开篇先抑其声,其后再扬其调。一幅生动的春天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帘,说不出的美妙与逗趣。这也符合作者的语言习惯,既调侃犀利、趣味生动,又软硬兼施、抑扬顿挫,柔美暗秀、机锋清婉。 油菜花 返回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