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后 ⊙ 雪将辽河两岸的茅草覆盖

首页 诗人专栏 管理入口 作者信箱 留言板>>


 

《访谈家》深度访谈"赶路"诗人蔡根谈(下)

◎张后




                   【地方主义】


                      赶
                      路
                      诗
                      群



                   好诗自带光芒
 ——张后访谈诗人蔡根谈
 
“孤篇盖全唐”
 
张后: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诗?
 

蔡根谈:我喜欢简单的诗。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把诗歌写得过于复杂了。这可能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周围,充斥着太多各种各样的图像和声音,它们让人精神紧张、脚步加快,让人逐渐远离了“简单”。反映在诗歌上,就是“复杂”(繁复杂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意象繁乱。诗歌里,到处都是意象,重重叠叠、绵绵密密,让人不知所云。
二是辞藻堆积。漂亮的辞藻和修辞四处乱飞,就是没有能撞击心灵和灵魂的语言。
三是情绪泛滥。整首诗里,除了小感伤、小咏叹,就是凌空蹈虚的小感悟。
 
这三种“复杂的写作”,把文字和情感涂抹得很“漂亮”,但却离诗越来越远。
 
一首诗,可以有甚至应该有意象、辞藻和情绪,但关键是要节制。大家都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正因为它是意象、辞藻和情绪的完美合体,它节制从容、收放自如,它有着超出意象、辞藻和情绪这些层面的大情怀、大精神和大境界。《全唐诗》只收了张若虚两首诗(《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但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可“孤篇盖全唐”。
 
说到这,顺便稍微展开来说。2006年的时候我说过:如果非要将当代诗歌与唐代做个比较,我认为,目前我们正在跨入初唐。我们知道,初唐诗歌有个显著特点是延续了梁、陈以来的浮艳宫体,纤巧绮靡、“彩丽竞繁”。而近年来的诗坛,也一直弥漫着胭脂粉黛、绮丽浮夸的味道,可谓“梁陈风格”泛滥(这里得插一句:我并不是因为这个“共同点”而认为现正在跨入初唐的。这得另行赘述)。我称之为“没有根基的华丽”。
 
因此,我认为诗歌应该简单。怎么个简单法呢?
 
第一,有话直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诗就是说话。好好地、实实在在地说出人们都听得懂的话。
 
“有话直说”并不等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等于“直接说出”,而是应该有技巧的。这种技巧,应该是不刻意、不做作、没有痕迹的。比如说写“孤独”。如果直接说出“我很孤独”,这很平庸,但如果这么说——“我走在人群中/一个人都不认识”。这可能会更好。这么写,就是一种技巧,一种毫无做作、自然的技巧。不直接说出“孤独”,但却能更深刻地呈现出“孤独”。当然,这需要有一定的诗学素养和诗艺。
 
简单是最难的。想把一首诗写得复杂,很容易。但想写得简单而又包含丰富深远的东西,很难很难。诺瓦利斯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当人们想言简意赅地表达一些思想时,他觉得语官是多么贫乏啊。”
 
纵观古今,脍炙人口的诗歌大都是很简单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平淡的文字,都包涵着很深的东西。这种深,是深入浅出的“深”。这样的诗歌,以简单的语言,达到了“深”的至高境界。
 
下面,我拿两首当代诗人的作品来做简单分析。第一首是韩敬源的《为病逝的人祈祷》:
 
那鸣叫的蛐蛐是谁的命
那枝头的蝉声是谁的魂
我从你们可能走过的路上走过
我在你们可能躺过的床上休息
 
短短四句,说尽了生活的坎坷、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艰难。语言很简单,叙述很简单,表达方式也很简单,但说出来的话,却很不简单。这样的诗歌,每读一次都是新的。我把这样的诗歌称为现代绝句。
 
另一首是敬丹樱的《太小了》,我是2013年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当时就觉得非常好。
 
绿荚里的豌豆太小了
山坡上的紫花地丁太小了
青蛙眼里的天空太小了
蒲公英的降落伞太小了
我站在地图上哭泣,声音太小了
原谅我爱着你,心眼太小了
 
这首诗,写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物,叙述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常见的排比铺陈。但正是这种叙述方式,让这首诗的情感更深、更真。每一句里都有着“太小了”,前面五句里的“太小了”,让最后一句里的“太小了”,一下子阔朗起来。
 
韩敬源和敬丹樱的这两首诗,一首深沉,一首轻盈,但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属于“有话直说”的那种好诗。
 
第二,要有诗想。诗想是什么?多年前,我这样定义诗想——“诗想就是:一般人都可感知,但却无法具体言说的那种‘妙不可言’和‘言不可及’。诗想是从思想和感悟中腾跃、升华起来的。诗想高于思想。诗想是思想的诗化。诗想是诗的根和本。”但是放眼诗坛,很多诗歌诗想缺失已成普遍现象。这值得思考。
 
这里,我同样通过两首诗来简单分析。一首是韩东的《起雾了》:
 
起雾了,或者是烟尘
或者是雾和烟的混合物
没有谁惊讶于这一点

可以直视太阳,在灰白的云层中
像月亮一样飘动
没有谁惊讶于这一点

我的这个上午和其它的上午一样
我的昨天几乎等于明天
没有谁惊讶于这一点

即使是晴朗的日子我也看不清沿途的花和树
即使看清了,也记不住
即使记住了,也写不出

如果我不惊讶于这一点
就没有人惊讶于这一点

敷衍生活比敷衍一件事容易多了
应付世界也比应付一个人容易多了
增长了即时反应,丧失了全知全能

在一片弥漫的浓雾中我机警地躲避着来往的车辆穿越这座城
 
通读整首诗,韩东似乎只在说:起雾了,但又好像不是在说“起雾了”。他没有落入俗套地具体描述雾里的景物,他呈现的似乎都与雾无关,但却又因雾而起,与雾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就是此诗的诗想光芒。它从思想和感悟中腾跃、升华起来,让整首诗氤氲着一种迷人的气息,让这首诗到处充满了“言不可及”。这种“言不可及”,让诗歌达到最大、最多的可能性。
 
这首《起雾了》,在语言中呈现“世界之我”和“我之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了未知的世界,也许永远无法知道它的真相和本质。但我们又不得不通过语言去呈现被语言装饰了的世界。这首诗,闪烁出来的光芒,穿越层层障眼迷雾,让语言和言语跳出“自我”,回到“个体”,回到诗。
 
第二首是唐欣写于1990年代的《怀古》。现在回头读这首近20年前的诗歌,依然很新。
 
瞑想古代
反抗时间
 
那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高僧粗布衣服
一口土话,言简意深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几个朋友,围火炉吃酒
谈太白诗,道子画,猜拳行令
伶人弹筝,弹琵琶,远处可以闻笛
耳热之际,抨击朝政
皇帝小儿傻蛋一个
 
雪天,一袭黑斗篷
独钓寒江,一无所获,尽兴而归
或打马深山,惊起宿鸟
高飞在灰色天空
到月黑风高之夜
强盗杀人放火,我紧闭门窗
或读禁书,或临名家字帖
 
在古代,秉烛夜读,红袖添香
休息时,吃点心,喝莲子粥
书童聪敏,丫环伶俐
妓女能歌善舞,颇通诗文
农民安居乐业
有钱便去求学
 
春日踏春,夏日赏荷
秋天一骑瘦驴
遍游名山大川
一路赋诗,碰到剪径强人
念我读书人高抬贵手
半袋碎银,回家尚未使完
 
古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有人入朝作官
有人隐居山林
还有的任性胡来
最终成了圣贤,怪不得
夫子曾道,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克己复礼云云
 
瞑想古代,白日梦一场
人曰:傻冒也
 
这样的诗歌,有着我认为的“诗如玉”的境界——温润带光泽,厚实且细腻,纯朴有质感。这也是一首有精、神、气的诗:精充沛、神饱满、气顺畅。
 
诗歌叙述,是考验功力的。好的叙述可以成就一首诗。这首诗的叙述,如清澈的流水,无论直流还是蜿蜒,都能丝绸般滑过岸边的水草,都能让人看见水底之物,以及水上之物的倒影。这些倒影,正是诗歌迷人而隐秘的构成部分。但这些倒影,却往往被轻易地忽略掉。所以,读《怀古》,如果只看到古代生活场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如果看不到那些“倒影”,就读不出此诗精妙之处。
 
妙不可言,正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第三,要有节制。写诗不是技巧的炫耀和词语的堆砌,不是生活的大杂烩和生命的小感悟,更不是简单的情怀抒发和情感宣泄。因此,要节制。形式的展敛,内容的取舍,对叙述的节制,对描写的节制,对情绪的节制,这都是考验功力的。李白《将进酒》何等气势磅礴、情怀饱满,但关键还在于放得开,更收得住。因此而成杰作。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金轲的《黄昏,听到笛声》:
 
黄昏,听到笛声
我想要杀人的冲动顿时溃散
只想独坐山冈
抱着那磨得雪亮的刀
在长久的沉默之后
突然放声大哭
 
这是一首力度拿捏得很精准的诗。从容的叙述,包涵了压抑的激情和沉潜的柔情。那种“独坐山冈”的感觉,自苍茫天地间层叠升起,然后幻化为无边无际的悲凉。
 
第一句里的“笛声”,其实就是“长久的沉默后”的最后一句里的“大哭”声。下笔自然从容、收笔点到为止。
 
关于孤独、悲愤的诗歌不少。但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大多数孤独之诗,都只是浅薄情感的肆意泛滥;大多数悲愤之诗,也只是愤怒情绪的无度宣泄。可以说,如何将孤独、悲愤以诗歌的方式呈现(而不是表现)出来,是很难把握好的。但金轲做得很好,这首诗,没有情感泛滥和情绪宣泄。这首诗,雄浑、刚劲,但不乏柔情;绝望、激越,但拿捏有度;忧伤、悲愤,但毫无造作。
 
在六行之间,把一首诗写得如此磅礴大气而又节制有度,不容易。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让诗歌简单起来。越简单,就越丰富。用越简单的方式去呈现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就越不容易。越不容易就越值得我们去探索、追寻和拥有。因为,简单,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2018年11月27日于海南岛文昌市抱罗镇
 
 
附录:蔡根谈诗歌三首
 
|艳字舞|
 
今年鸡年
妓女的本命年
她挣够了
去丽江
开客栈的钱
生日之夜
她要变凤凰
用一场仪式
为六年风尘史
画句号
她裸体出浴
点一支中华香烟
深吸两口
插在梳妆盒里
对着窗外
丰满的月亮
三跪九叩
烧五张百元人民币
吐着烟圈
念念有词:
恭请明月照我身
但求山水来作证
她还感谢
益母草
藏红花
感谢阿司匹林
减缓她的痛
她唱着北京的金山上
跳起艳字舞
回忆童年时
坐父亲单车
去县城少年宫
比赛手风琴
又想起大学礼堂
芭蕾演出
结束后开始的
那段爱情
高潮欢叫时
她改用美声唱法
枕巾当哈达
向着床头
那堵白墙
做出虔诚敬献的姿势
一遍一遍
含着泪唱:
哎巴扎嘿
哎巴扎嘿
哎巴扎嘿。
 
2017-4-20谷雨
 
|一代佳人|
 
帝王包厢
师生俩
风月场
意外重逢
尴尬一笑
他点了
她的台
她依然
学生装扮
戴红领巾
只是穿上了
紫抹胸
黑丝袜
他抱紧她
醉眼迷离
恍惚回到
1983年
开东方红
拖拉机
从熔炉大队
去建新供销社
买谢馥春
唱邓丽君
在水一方
当场送给
穿的确良
白衬衣的
售货姑娘
结果被
抽丰收香烟的
村书记举报
调戏妇女
他在谷雨
施过复合肥的
金黄稻田里
被绿色吉普车
押走时
手里握着
一把镰刀
锋刃滴血
世事魔幻
多年以后
这回不了城的知青
这劳改犯
成了向阳中学
政治教师
给她灌输
美好理想
伟大主义
此时此刻
香艳桃李
对酒当歌: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她唇若焰火
说:老师,当年您教的
不全是假的
比如阶级压迫,是真实存在的。
 
2018-9-23秋分
 
|妓二代|
 
赵晓燕回来了
像久别重逢的初恋情人
他们坐在岸边
青葙摇曳
秋风吹起江面的波光
跟十五年前一样
她散发着艾草味道
小时候
干农活的母亲教她
常熏艾草
坏人就无法从她身上拿走
好的东西
她说她是
怀旧的妓女
曾经回到他们相识的地方
当年的风月场
已变成幼儿园
忆起往事的某个细节
相视尴尬一笑
她依然容易羞涩
因此以前
不是一位优秀的妓女
郊外幽僻
他们没有
在野花丛中癫狂
只是慵懒地斜躺着
叙叙旧
偶尔抚摸彼此的脸庞
望天上飞机渐渐远去
赵晓燕说她
想去阿姆斯特丹
那是她的
耶路撒冷她的蓝毗尼
妓女时代的梦想
像她的乳房
仍然丰满
晚霞映照
肉体鲜艳
长久的沉默后
赵晓燕突然说:
老家镇上念初一的女儿
这时候该放学了。
 
2016-10-23霜降
 
【诗人简介】
蔡根谈,曾用笔名花枪、唐煜然。1978年生于海南文昌,居住海南岛。“低诗歌”发起人。“病态主义”诗歌流派创始人。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各刊物及众多选本。2007年获首届“御鼎诗歌奖”,获《诗潮》“2014年度诗歌奖·新诗奖”,2014年入选参加《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诗会。编著、出版《低诗歌运动》(合著)。出版诗集《语话诗》。
 
 


返回专栏

© 诗生活网独立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1月

 

©2000-2023 poemlif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489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