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楼之上可以看星光》老米 ◎阿谁
六楼之上可以看星光
——读阿谁
老米
1.在今天,做一个有趣的人似乎不容易,有趣的人越来越难寻。但“有趣”比有理、有情乃至有义更可靠,不为别的,只因后面那些都比较“相对”,有赖于立场、利益、话语权等等。而“有趣”更显而易见,更好把握,简单,直观。写诗的阿谁是个有趣的家伙。人:安静、谦和、不倨不傲。诗:纯粹、灵动、俏皮、风趣。
2.相当长一个时期,我错认阿谁为一个女孩子。他的诗具有的幻想气质,轻、灵动和安静使我“上当”。他的诗有时像童诗,只是不像我们看烦了的、老天真们写的“童诗”。是真正的童话诗,干净、有趣极了。他很少有完整的情节,更多只是裁剪出最富包孕的片段,但作为诗已经足够。他懂得选择,截取,留白,把最有意思的部分端出:
豆子同学
她是蓝色的
那我呢
我希望我也是蓝色的
那样我们走在一起
就算手牵手
也没有人
会觉得奇怪
——
从远古来的
翩翩女子
骑马走遍半个地球
不知道她会不会经过这里
经过这里的时候
愿不愿意
放下整个世界
在某夜
只为我一人
解读经书
——
南宫村民
路上请小心
临近出发
如果有人不来
我们自己走
经过玉米地
和害虫谈一场恋爱
伤透它们的心
然后
扬长而去
3. 阿谁的诗往往也是寓言。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我相信它也不会过时。还有人说寓言是一种最高的形式——高低不去管它,但作为形式,寓言肯定是不会消失的,不同的是,你写的是哪个层次上的寓言:政治(社会)?文化(哲学)?精神(心灵)?有意思的是,阿谁的诗体寓言在这些方面都有涉及。他觉得有意思、有意味,他就写了,解读可深可浅。能够让深者读出深,浅者也不觉得乏味,这是很需要点功夫的。如《××国》系列:
在这个国家
手拿大铲的人
想铲掉什么
就铲掉什么
他们非常自信
他们以为
什么都可以
铲得干干净净
不留半点痕迹
——《大铲国》
井底的人
想的不是怎样把井填平
每天到晚想的都是
怎样才能爬出来
再回头看看井底人
愁眉苦脸的样子
——《井底国》
生在瓷器国
所以互赠瓷器
瓷器可以破碎
也可以永久
这在于瓷器本身
或者我们
——《瓷器国》
4.变形是阿谁最擅长的技巧。他好象卡夫卡,不过阿谁的变形比卡夫卡自然(只是不那么残酷,但同样不缺乏荒诞),如上面引到的《大铲国》,他只是把现实的东西稍微改造了一下,这里的技术犹如漫画家的夸张变形,目的只是为了凸现真实。再比如在《新鲜》一诗里,他是把日常经验变形一下(“我在车上/帮他看风景”),一个心思独特、似乎落寞又似乎自在(而且可爱)的(我估计是少年)的形象浮现了出来:
王休问在家
洗澡睡觉
我在车上
帮他看风景
看什么
都觉得新鲜
5. 阿谁的诗有趣,这“趣”可分为意趣、情趣和理趣,当然他常常是兼具其二,甚至三者合一。
我以为只有一个世界
却总是听到有人说
跟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有谁和我是一个世界的人呢
请来和我说说
我们这个世界吧
——《世界》
就题旨而言,这是以理趣为主,但又颇有情趣。
那个从小奔跑的人说
我不着急
我只是爱听
耳边呼呼的风声
——《爱风声》
这里似乎主要是意趣,但同样富于理趣。但不管怎样交互结合,味道都是淡淡的,耐琢磨的——需要耐心琢磨的。这就使他的诗看似不经意,妙手偶得之,但实具匠心。
6.说了这些好话、赞美的话,必须说说阿谁诗歌的局限性,这个局限也是我在阅读很多诗时共有的:虽好却小。这个“小”当然不只是形制上的,也包括题旨、格局、气象上的“小”。我想说,超越了这个局限,必别有天地。
7.阿谁写有一首《阿谁的阁楼》,可以看作一个关于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的隐喻,但愿阿谁的诗一直能让我们看到星光,也像天使一样帮我们找回灵感——不只是诗的灵感,还有生活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