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上玫瑰》的差感美学思量◆女贞子 ◎张后
每一朵,都是另一朵 ——关于《纸上玫瑰》的差感美学思量◆女贞子
一、 缘起“D”
那天,我正忙着处理实习工作的事情。美女诗人D突然打来电话说:“诗人张后来承德了,想邀请你给他的新诗集《纸上玫瑰》写序。”我当时一惊,有诗人要我给他的诗集写序?!怎么可能。我一个未名的诗人,一个乡下毛小子怎么能担此大任。后来D姐姐说是真的,我还半信半疑。过了几日,我从单位请假回学校,诗人张后发来信息说,把资料放到我博客上了,这我才敢肯定此事不虚。
初生牛犊不怕虎便答应了诗人。在这里谈及这些诗歌背后的事情,不是为了证明我女贞子多牛犇,而是想说我和诗人几乎就是陌生人,所以我就更有信心不带一点私人的情感读诗人的作品。一切遵从文本。这年头你别信诗人,信也只能信文本,因为文本从不说假话,从来不会捎带着集团、帮派或者阴谋。
我抱着诗人的“一百朵玫瑰”就回了实习单位,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亲啃的。不读不知道,一读要尖叫。在民间写了这么多年诗歌我深切知道深入一个诗人的诗性境界是多么的困难,更何况是有一百个诗人的赏析文字,其实这个过程就等于你要闯入一百个诗人的诗意现场,更是给女贞子增了些许压力,有些后悔接下此事,好话都让别人说光了,汗!哈哈:)),不过窃喜,因为在一本诗集里能接触这么多的诗人,作为一个读者来说当然值得。
二 、顺承“张先”
诗人张后这个名字,最先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人,名字叫,张先。起初我还老把这两个人当成一个,后来发现: 张先在先,生于公元990年是北宋的一个词人和苏轼素有往来,五十多岁时候开始作词,词中好用一个“影”字,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世称“张三影”。此人深得王观堂先生喜欢,《人间词话》里品评了他多篇词作。
张后在后,是一个当代比较活跃的诗人。那天我回宿舍一说诗人张后邀我作序。80后诗人九月便惊讶的说,此人我知道,擅写短小情诗,在天涯诗会做过一期诗评。圈里人都称张后“情诗王子”,你不知道?!在此之前我还真的不知道,因为这个时代太喜欢命名了,喜欢把标签贴满世界各处,就像我喜欢用差感美学看待所有诗歌一样。
当我读完电子版的《纸上玫瑰》的时候,我发现张后和张先不无关系,甚至我都有点怀疑两个人就是一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在北宋写词,一个在当代作诗罢了!
三 、转入“差感”
上面的“起”“承”对于一篇序文来说,几乎都是废话。还是少说废话,抓紧进入差感美学研究范畴说诗吧。这一百朵“纸上玫瑰”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一朵,都是另一朵”。
1、诗歌的效用 在悄无声息,万籁俱寂的夜晚我读诗人的《爱情之夜》和庄墨显先生的赏析发现,我所说的差感——物质和精神的失衡引起的意识流动,正是这首诗歌的“短”与“长”的对比,没有比较无从谈及“差”,无从谈及“失衡”。恰恰是一种情绪上的失衡要求诗人表现和补偿这个“爱情之夜”。
《夜晚》中的“我深切的知道,我活着你恨我/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死了,你比谁都会怀念我//我梦见你在水面上划船/离荷花越来越远”,读完后我便把这四行诗,编辑成短信发给了我爱的丫头:“小茜”。诗人的句子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将我对“茜丫头”爱恨交加的体悟一语道破,让我读来亲切感动。
《情缘》里“我还在我博客上放有你的照片/我知道这都是你我情缘的开始”这些都和我的现实生活有很真实的相似感,特别是“我背弃了我所有的誓言/没有人了解我心中究竟有多少悲伤”这样的句子。还有《陷入》中的“有时很想问问你快不快乐/又怕碰疼你//每当暮色坠地,内心抓狂/我只好独自远走他乡”。确实,一首好诗不仅在前语言表现和补偿诗人自己的差感,更能在后语言时候表现和补偿读者的差感。我开始有点佩服这个“情诗王子”了,也越发肯定诗歌的效用是表现和补偿人类的差感,诗歌是一种差感语流。
2、差感的等级 读下去,《乡村之夜》采用了梦境和幻想构建一个诗歌现场,隐喻着一场春梦,表现出一个少女的爱欲。读来是多汁的,像是一只芒果,淡淡的清香。一首好诗一定是表现和补偿了那些本质的、起支配作用的、像尼采说的“强力意志”的差感,并且集中表现这个差感,这种表现本身就是对人类自身差感的有益补偿。饮食男女,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个体意识的层面上恰恰就是那个最高级的差感,而爱欲又恰恰是这个差感的最高级形式。
《在森林之中》中同样是表现一个最高级差感,人类间的爱情。但同时也渗透着更深层次的人性表达:“豹子驮着一个裸体的少女/在森林中出没”一个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森林”中,无疑都是赤裸的、纯净的、渺小的“少女”,而被这个“豹子”驮着。“她”被引诱着,“比小林妖都快乐”,无论是什么境遇的“夜晚”,人总是要跟随着去爱,最后通过爱之“水”而使妖和兽复原回人本身。妙在诗人的含蓄,诗行中虽未说到一个“爱”字,却将人类的爱情魔力通过神话叙述表现的干净利落。还有《仙缘》中“蓝狐”“采药”救治我的“病”,同样是采用神话的叙述表达了爱情的唯美。
《故乡》中的“我就是我的故乡泼出去的水/我已无法再度回到故乡”,化用老百姓的熟语表现了一个人的乡愁。开篇通过“麦子”的“光芒”和我的“心灵”的“大雨”形成一个对比,说明“麦子”的丰收让诗人想起了“故乡”和故乡的“细腰的美人”,我在时间的“河”里“化成任何一种植物”,再也无法行动,“我已无法再度回到故乡”只好让象征着思绪的“许多的鸟都选择栖落在我的头顶”,思念着故乡。谁又能说乡愁不是人类共有的那个最高级的差感呢,更何况诗人们早已习惯将家园或者诗意栖居的遥远比喻成一种对“故乡”深深地乡愁了!
四 、再转“差感”
1、古典的意境 《静女》、《苦情》等大量诗歌明显的体现出诗人的古典诗歌的素质。这种素质表现在诗歌里就是意境的构建,众人都已引用王观堂先生《人间词话》里的意境说。“(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张后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的优点,又吸收了现代诗歌的元素,很像是“意象诗”。按观堂先生的意境说,应多数属于“有我”之境。其实最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互动的诗歌现场。保证在这个诗歌现场里能够使读者通过语言得到后语言的满足。
《静女》一诗配上诗人车前子充满网络调侃语言的诗评,更让人感受到了现代与古典的对撞,同时也看到现代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溶解。刘春先生对《苦情》剖析的很透彻,提到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的和解问题。其实通过《另一种玫瑰》的阅读,我分明看见《诗经》、“唐诗”“宋词”的语言元素在张后的叙述里。如“一瓣甜蜜,一瓣芬芳”(《旧卜小镇》)、“树木摇曳,动物死去”(《北海公园》)、“他不怡红,也不公子”(《另一个人的七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遥望北方》)、“红叶满山,游人如织”(《香山》)、“挂在田边,细耳聆听/稻花低吟,泥土飘香”(《一生的事情》)、“凤鸣九天,龙舞原野”(《时间的玫瑰》)、“古树参天,木秀于木/山静水幽,吻吻消魂”(《在怀柔》)、“风和日丽,田野芬芳”(《在怀柔》)、“海棠花开,夜上柳梢”(《女人的发卷》)、“四月樱花,弥香满室”(《致小朵》)等等大量的四字句,很有诗经的味道。如《苦情》妙用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如《梦里》、《漪香园》等诗特像一首首小令并有日本俳句的雅致,白描手法便使得诗中有画,取得绘画的透视感,达到电影的镜头感。其实总体来说这一百朵“另一种玫瑰”都像是宋词中的婉约花间一派,缠绵悱恻,有时又带着妖艳的凄楚,一曲一曲,节奏婉转,佳绝。这也是我说张后和张先不无关系的理由所在,细细品来,二人还真有好多的相似,但我相信张后绝对是张先的异质。
2、现代的情思 说到底这些诗歌还是要解决当代人的差感问题,尽管它有着无数可以圈点的古典魅力。诗人的这一百朵“纸上玫瑰”大多是以“少女”这一个意象来完成“爱情”这个母题的表达,表现和补偿了现代人在“爱”上的差感。尽管有些诗歌现场选择了较宗教色彩的古寺、宝塔,还有很多乡土的山野田园,甚至是神话和梦境,但仍是传达了现代人,特别是都市现代人的情思与困惑。
虽然多达一百首,但是“每一朵,都是另一朵”毫无重复之感。这正是我一直谈到的,反复等价失衡——即同等价值的差感(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反复积累和强化--的理念,这是美的生成规律,也是一个差感达到表现和补偿的可能。
诗人张后的诗歌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虽都是在写“少女”和“爱情”,但每一首都略有不同,特别是几首同题的,更是中和为美,合而不群,这也是任何一个诗人的任何一首诗歌想生存的前提。 这一点在诗歌里体现的很明显,我就不再逐首逐句分析举例了。字太多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就不太好了,这里还是留给那些前来采摘《纸上玫瑰》的“少女”们吧。打个广告:“记住噢,每一朵,都是另一朵!”
五 、合十“双手”
最后, 女贞子合十双手, 一只手曾指着张后的一百朵玫瑰, 一只手曾指着赏花的一百位诗人。 双手合十那《纸上玫瑰》, 静静地祷告: 我爱的姑娘和爱我的姑娘幸福, 像诗人的诗歌一样的美好—— 每一朵,都是另一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