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话语霸权和没落文化

热度 1已有 356 次阅读2019-2-24 20:26 |系统分类:随笔

      话语霸权和没落文化

后现代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思想的非现代化和行动的现代化。浅显地说,就是把不正常的正常化,把不合理的合理化。后现代在西方成就了一个五花八门的艺术时代,而在中国则变幻为一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态;后现代在西方表现为未来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合流,在中国体现为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媾和。无论东西方,后现代都表现出反文化反审美反崇高反自然乃至反人性的倾向。在文化社会学方面,西方以个体行为主义为突出点,而中国则表现为国民的集体疯狂,但都是欲望主义泛滥的体现。
中国的后现代色彩并不比西方逊色,相反,中国才是真正的后现代。一个从未真正进入现代化的社会怎么就后现代啦?这正是中国的特色!
话语霸权和没落文化就是这特色的主要表现。
话语权并不仅指口头或笔头的意见表达权,而包括所有潜在的生存需求权。那什么是话语霸权?就是控制和压制他人或群体的愿望和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只能某个人或某些人说了算,就是只能这样说(干),不能那样说(干)。
但任何时代的话语霸权都是有限度的,必须容许庶民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精明的统治者则更懂得,采取时松时紧、明松暗紧的政策,保持较大的预留空间,可以使社会在有压力的前提下保持更多的活力。
在这个时代,这种政治法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因为这终归是众生苏醒的时代,精英们和领导者都不敢完全漠视群氓的力量,而且他们非常善于利用群氓的力量。所以,稍微明智的管理者都会让出一部分生存话语权,甚至给予某种“恩惠”。这里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更广泛更长效的利益,二是表现管理者的“风度”。从社会总体面貌来看,高层保持一副外松内紧刚柔相济的政治风格,而基层则表现为不断越界和碰撞的乱象。但自上而下都一致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生存哲学。
当生存哲学表现为一种文化态度,并在文化方向上进行选择时,就很有意思了。在后现代中国,无时无处不表现为对文化的一种傲慢和偏见。自上而下都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上层和下层的态度截然不同,阶层内部的具体表现也不一致。但整个社会有相当一致的地方是 ——都知道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权力,同时权力可以让自己冒充文化人;不能学以致用的文化不如没文化!所以整个社会就表现为一种欲望文化——众声喧哗。
但众声喧哗是人欲泛滥的表现,并不是人性舒张的体现。文明需要某种力量来疏导这些不安的诉求,并区分人性和人欲的临界点。而权势者并不会充当民族“精神导师”,按大众的愿望行事,而更加突出话语霸权的优势。它的必然后果是制度文明的建立和没落文化的猖獗!2019/2/18.
话语霸权和没落文化虽然有因果关系,但并不分先后,而互为表里。
在当代中国,话语霸权的表现与封建时代和现代西方都不一样。纵向比较的话,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代都开明;横向比较的话,现在的中国比很多西方国家都要野蛮和专制。官方不是默认,而是有意识地用国家权力保障体制阶层的利益。这种保障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保障特权福利,二是提高特权门槛。但还有一种不为人注意的高明措施,就是不断地诱惑下层民众权益扩大生活升级,并以权力寻租、许可制度、杠杆经济来释放诱饵,以增加社会竞争活力。在文化方面,对基层民众采取默认而不鼓励的态度。虽然对颂德文化持欢迎态度和奖励机制,但也并不十分重视。所以,民间文化就一直保持无序和低质的状态。尤其是农民阶层,自私自利小农意识比以前还重。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玩高尚文化、而广场舞文化、博彩文化、低俗文化则盛况空前——当然,这也算广义“文化”。
但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农民文化,而是对文化权势者一直压制着的民间“纯文化”予以关注,并揭露主流文化的虚伪和时尚文化的糜烂。
话语霸权有很多种玩法,但总归无非如下几种——
一、采取高准入制度,垄断优势资源,垄断阶层具有特殊话语权。高准入条件包括学历、履历、资质、背景、关系、金钱等等。但高准入并不等于高门槛。有时会故意淡化准入门槛。多数人需要凭真本事(前三项)才能进去,而少数人则可以凭“软实力”(后三项)进去,而金钱则往往可以购买前面所有的那些准入条件。
二、采取优势自给的方式彰显阶层特权,诱惑下层民众寻求上升途径,以便权力寻租。
三.保留中等优势的“林间空地”,有条件有节制地释放部分“善意”,放牧民众的欲望,“饥饿营销”和“饥饿疗法”并举。
从知识领域来举例,最普遍的就是从中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从技能资质到职称评定,无不需要论文考核或专业培训,除了必要的硬项外,有时还必须服从潜规则。
再说到文化方面。官方基本是不喜欢、不提倡、不鼓励下层民众玩高雅文化的。他们最喜欢的是颂德文化,最允许的是“下里巴人”。这样不但更能凸显他们的优越性,而且更显示他们天生有“德”。当然,他们也不敢过度禁止或打压下层民众的向上看齐,甚至还会诱惑他们“进来”。当然,如果你真想进去,可没有那么容易。必须低三下四拜码头、拜山头。一句话,玩的就是“江湖”!
再具体到文化出版业,就更五花八门了。现在至少有如下几种玩法——
一、举办文学函授培训班。上自作家协会,下至地方文联,中到各报刊编辑部,很多文化部门举办过这类活动。试问他们究竟培养了多少作家和诗人?有多少作家是真的靠他们培养出来的?业内人都知道,文学这种东西七分靠天赋,三分靠后天之功。并不是谁可以手把手造就的。不过,这“后天之功”就难说了。进了官方培训班或作家班的人应该最清楚,读培训班不过是投石问路,找“伯乐恩师”、贵人背景才是实在的。
二、举办大奖赛。收取参赛费是小事,有时还要贿赂评委。
三、征文和编书。现在最流行最赚钱的就是这个了。写书的不如编书的,编书的不如审稿的,审稿的不如文化出版管制的。再厉害的写作者也必须经过一道道关卡,而且必须投入巨额资金才能得到出版权。征文需要交审稿费、通讯费、资料费、工本费等等,入选需要助销费,出书需要买书号。选本的价格稍低些,有些还“赠送”样书、样刊、甚至还有“以书(刊)代酬”的,而购买书号动辄就是几千上万。不管是征文,还是出书,作者是很难有所回报的。尤其是出书,出书之前文化掮客就赚得盆满钵满了,他们还可以偷偷加印一些自己卖。也许作者的根本卖不出,他们却卖得不少。其实根本不用偷,他们事先就有霸王合同。
四、出租版面,收取版面费。这种捞钱方式早已是公开的,官方刊物也这样搞。1980年代就开始这样搞。当时还没有现在普遍,而且多半是向基层文化人出租,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哪怕是大学教授,基本上都必须交版面费。不同的是文化教育部门人员可以用研究经费、教育基金或有单位赞助的方式去交,不用自己掏腰包。最苦就是底层写作者了,想要“露脸”,就得自己的真金白银血汗钱。而且收费也可能不一样,结果就更不一样。文教部门人员出了书、发表了文章或论文,可以评职称,晋升加薪做官,或者做评委捞好处。一个非公职写作者,只能回到原地。
五、开放话语公共平台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表面上,注册非常容易——多是无门槛入户;发表也比较自由——可能都不需要审核。其实,每一个账户都随时受到监控和约束。不专业还没有人管你,顶多也就嘲笑;如果言辞过于激烈,政治色彩明显,有的会立即删帖,有的会冻结账号,有的会被奚落,有的会被警告,有的会被约谈。网站就更厉害,有的就一个人一手遮天。名义上是对外开放,其实是玩小圈子,玩江湖。开放的目的是无非是晒幸福、卖风雅、监听民意。
六、举办民刊。一种伪善的话语假树和见缝插针的话语栅栏。口头上是民间写作、底层写作,其实玩的是技术理性和伦理谎言。所谓民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体制人办的,甚至还有官方背景。在民刊里面,虽然没有那么多规矩文字,但更多无病呻吟;在民刊里面,更多自我加冕,互相发表,互相吹捧,互相颁奖的情况。。
无论是哪种玩法,无非是争名夺利,无非是敛财掠色。这个目的不值得惊讶,惊讶的是以文学和诗歌的名义。文化掮客四处招摇,以重点扶持、推荐作协为诱饵,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大赚其财。这世上最无耻的已不是法西斯,而是文化流氓,是文化人坑文化人。
在话语霸权下,文化没有不没落的道理。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其实已经从中心和根底糜烂。文化权力人公开地流氓,文化寻租者光荣地招安。作家诗人都没有信仰,平民百姓就则以无知当个性、肉麻当有趣。你们玩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好一派皆大欢喜,不亦乐乎!2.22.2019.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施德善 2019-3-1 10:30
欲望主义泛滥
回复 河西苦雨 2019-3-1 13:19
还有游乐文化、颂德文化等等。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诗生活网 ( 粤ICP备18148997号 )

GMT+8, 2023-3-25 06:16 , Processed in 0.0285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