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建设文化强国岂能让诗歌停刊、作家挨揍?
自2012年春节以来,文学圈有两件事让我非常关注。第一件事是曾和国内知名先锋作家余华、马原等齐名的著名先锋作家洪峰在大年除夕之夜被云南某村的村长带人打得昏迷不醒,第二件事是昨天得知有着很长办刊历史的诗歌刊物《诗林》宣布停刊。
对于喧嚣的社会来说来说,一提到“先锋作家”、“诗人”、“诗歌”,总会有人觉得都是些“小众”的东西,就算著名先锋作家洪峰被打得昏迷不醒,就算诗歌刊物《诗林》停刊了,其关注度也还不及一条官场情杀之类的社会新闻高。
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一方面我们对洪峰这类有成就、有才华的作家和《诗林》这样的纯文学刊物的遭遇不闻不问,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高调宣称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甚至还有一种思维觉得,所谓“先锋”文学、所谓诗歌尤其现代诗歌之所以落到目前的境地,都是因为没有跟生活贴近,是钻了“象牙塔”,似乎他们的一切遭遇都是“咎由自取”。其实恰恰相反,无论是“先锋文学”还是现代诗歌这种“小众”的艺术的被遗忘,正是一个民族艺术修养的整体下滑和艺术创作力的集体平庸的体现。打个比方说,歌剧这种东西算“小众”了吧?为什么在欧洲照样能够很“大众”?
这些年,我们一提到文化建设,就有一个说法:要贴近百姓。好像一切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作品等,都要达到百姓乐于接受的水平才叫文学、才称艺术。其实百姓们有百姓们自己的文化形式、娱乐方式,例如秧歌、花鼓、地方戏甚至“荤段子”等,他们完全无须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为他们“量身定做”文化产品,真正的文化艺术作品也不能总是只保持在百姓人人能接受的水平上。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必须要更新观念,必须要提高档次。为什么我们的文学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除开所谓的意识形态原因外,跟我们的自身水平难道一点关系没有吗?
一边是有实力的作家、有水平的刊物得不到重视,一边是一些所谓的“职业作家”、“职业诗人”、“职业画家”等体制内所谓文化工作者们享受着政府的稳定待遇却是在混着平庸的日子,他们用平庸的作品和政府提供的资源或是满面春风地出现在国内国外一些“考察交流”现场,或是春风得意地站在某些领奖台上领取“权威大奖”。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如诗歌被广大网友们戏称或讥讽为“某某体”就是最好的实例。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前不久国家还发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文化改革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视,但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必须对优秀作家、优秀刊物给予实实在在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进行大力改革,彻底破除文化官僚行为,消除文化领域的不公现象。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经济的强大更是文化的强大,进行文化强国设是一个十分好的举措,但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给真正有实力、有才华的作家、诗人等文化工作者更大的物质支持和创作鼓励,而不是让诗歌停刊、作家挨揍!
手机版|诗生活网 ( 粤ICP备18148997号 )
GMT+8, 2023-6-5 07:36 , Processed in 0.0414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