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诗到味止
——读陈东东的《远离》
□雪鹰
一首好的诗,绝对是一首有味道的诗,而不会干吧、枯涩,味同嚼蜡。所谓“味”,就是有味道。读和读后,能让人回味,耐人寻味,经得起品味。
韩东说:“诗到语言止。”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诗的载体。没有语言,也就根本没有了诗。但是,“一首诗仅仅在乎语言又是不够的,诗抵达的尽头不可能只到语言为止。”(江一郎语)而蓝马也说:“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由此,南昌杨谨说:“诗到意止。”所谓“意”,就是意味、意趣、意绪、意思、意义、情绪、感觉等等。但是,如果把“意”作为一首诗的终极,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沦为平白,以至枯涩无味。
因此,我要说:诗到味止。一首诗,只要“味”出来了,这首诗也就完成了,至于这首诗要表达出什么意义,并不十分的重要。陈东东的《远离》就是一首这样的好诗。
这首诗通篇都是说的“远离橙子树林”。全诗10句,除第五句和第九句重复第一句的“远离橙子树林”外,二、三、四和六、七、八句则只是在“远离”与“橙子树林”间加了一些表修饰的词或短语,很好地营造出了一种说不清的氛围和酿制出子一种道不白的诗味。分别是“远离月光下的橙子树林/远离有两只蓝鸟飞过的橙子树林/也远离被一片涛声拍打的橙子树林……远离河流分叉口的橙子树林/远离夏天的橙子树林/也远离另一片被风掀翻的橙子树林”,在诗中,“橙子树林”无疑是一个贯穿全诗的中心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但究竟象征什么,那不同的读者自会有不同的理解,任何人都无法一言以蔽之,把它道个水清米白。全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除了象征,就是反复,象征使诗意模糊,而反复则使诗味隽永。诗的最后一句实际上是一种暗喻,用“水底的岩石和火焰”喻指不同季节里的橙子林。
读这首诗,如果硬要辨其诗意,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如果只是品其诗味,则当越品越爱不释手。同样,如果硬要析辨其味,这样的读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味是很难言说的,它就像老子的“道”,博大精深,而又无所不在。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诗的载体。语言营造诗意,而仅仅营造出诗意则是不够的,而应当营造出诗味。味,也只有味,才是诗的终极。一首好诗就像一种好茶,它的味道是那样的悠远、甘醇,你只能品味,而很难把这味说清。如果一旦说清,这茶也就无味了。欣赏好诗的过程,就是一次品茶的过程。在享受无限的韵味和愉悦之后,又很难把它的味道全部概括出来。即使说出,说出的也只是这味的一部分,而永远不是它的全部。真正的好诗是不可言说的,是一种欲辩已忘言。
附:
远离
远离橙子树林
远离月光下的橙子树林
远离有两只蓝鸟飞过的橙子树林
也远离被一片涛声拍打的橙子树林
远离橙子树林
远离河流分叉口的橙子树林
远离夏天的橙子树林
也远离另一片被风掀翻的橙子树林
远离橙子树林
也远离水底的岩石和火焰
手机版|诗生活网 ( 粤ICP备18148997号 )
GMT+8, 2023-6-5 07:21 , Processed in 0.0360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