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27
收起左侧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11月号,总第149期)主编:林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2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2年11月号,总第149期)

主编:林荣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编选说明

  1.凡本论坛注册会员都有推荐他人作品到当月(期)选刊的权利,但推荐作品时必须列举推荐理由。
  2.当月值班版主为选刊主编。主编是《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的主要选稿者,其它成员有推荐权,但决定入选权归主编。
  3.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皆以单首或单篇形式作为推荐和选取单位,不取组诗或多篇文章同时入选。
  4.此处所指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必须是在“现代禅诗派”论坛上发布者。发布时间不限于当月。
  5.《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纸刊),以及其他现代禅诗选集编选时的基本选稿依据。除非另有情由,一般没有选入选刊的作品,不考虑收入会刊和选本。
  6.选刊根据下列情况,可两个月合并为一期:⑴两个月的主编为同一人时;⑵推荐作品少于5首(篇)时。
  7.主编、总编辑可以根据当期作品情况,增设或删减选刊栏目。
  8.主编在月底或次月初,完成该期编选工作,并及时发送到论坛总编邮箱(491466341@qq.com)。论坛总编审定后,以“现代禅诗研究会”名义予以发布。

  论坛总编:古石
  论坛副总编:奥冬
  论坛总编邮箱:491466341@qq.com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栏目设置

  【诗歌作品】
  【探索思考】
  【理论随笔】
  【访谈问答】
  【诗人读诗】
  【综述评论】
  【作品翻译】
  【借鉴欣赏】
    【林荣读诗】
  【禅意随笔】
  【重要消息】
  【主编手记】

发表于 2022-11-2 11:2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边缘
文/奥冬

羊肠小道,围着大山
转啊转,转啊转,直到
最高峰的顶点



推荐人:老宋

推荐语:羊肠小路亦能到最高峰的顶点,在于“转”啊“转”。是啊,人生追求如是,人生道路如是
发表于 2022-11-3 1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边缘
文/奥冬


羊肠小道,围着大山
转啊转,转啊转,直到
最高峰的顶点




推荐人:彭三县
推荐语: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和"无限风光在险峰”,可解读此诗,也是推荐语。


发表于 2022-11-4 19: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兰和吊兰的影子
                   图书拥百城



窗台上两盆吊兰
一盆好像枯死了
另一盆
却是生机盎然
现在,春风一阵一阵地吹
还不见它返青
早晨的阳光
从落地窗斜射进来
把它们的影子
清晰地映在了雪白的墙上
因为风
影子纠缠在一起
根本分辩不出谁生谁死



碧青赏读:现代禅诗,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诗人用心观照世界时,心灵醒悟的瞬间所呈现的诗意之美。图书拥百城的《吊兰和吊兰的影子》一诗,就是心灵对大千世界存在的事物和其因缘和合而生的一种现象的观照和领悟的境界。


诗的开篇,运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呈现了诗歌的中心意象一荣一枯的两盆吊兰。

一枯一荣的吊兰,原本就提示着生命存在的无常。它们同样是吊兰,在同样的时空里,“一盆好像枯死了”,“另一盆/却是生机盎然”。因着早晨阳光的照耀,它们的影子“清晰地映在了雪白的墙上”。这一幅定格般的宁静画面,又因另一种无常的风而改变:


因为风
影子纠缠在一起
根本分辩不出谁生谁死


诗的结尾这三句,体现的诗人心灵直觉观照的境界。这是来自生活现场的心灵体悟,是对事物的荣枯与生和死的假象的一种观照和思悟,是对世间因缘和合而生的某些存在的深刻洞悉。

是的,只看因无常的风而纠缠在一起的影子,根本分辨不出生死,但心灵静定的观者,已经了然一切。

值得一提的诗,这首诗看似随手拈来,实则体现的是诗人拥有的当下觉知的智慧。其实,诗里的禅意,有时根本不是作者有意为之,但又确实呈现了禅思、禅意、禅趣或禅境,足以说明,诗歌的灵感与直觉顿悟,在心灵里本来就是相通融的。




发表于 2022-11-4 1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寺季语

作者:快禅如风

秋叶披着小雨
隐入泥土

泥土里
钻出嫩芽

嫩芽长成早春
招惹了好色的小僧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生命在变化中轮回中,轮回是道,轮回非道。好色的小僧被早春招惹是一个轮回的开始,也是一个轮回的结束。
一首好诗,令人流连忘返,开启了一段赏诗悦心或读心之旅。


发表于 2022-11-4 19: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近中秋

作者:奥冬

看夜空时会期待月亮
看月亮时会期待它圆
圆了,又不忍抬头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阴晴圆缺,自有天意。月圆即意味着月缺。不忍抬头看月圆的人低头思念。但禅语曰:动念即乖。那么好吧,不动念,不思念,安住当下吧。好诗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给人以共鸣和启示

发表于 2022-11-4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寺季语

作者:快禅如风

秋叶披着小雨
隐入泥土

泥土里
钻出嫩芽

嫩芽长成早春
招惹了好色的小僧


   读诗笔记:“好色的小僧”被早春招惹,或许是一个轮回的开始,也或许是结束,不得而知……

    这首诗最后落笔到“好色的小僧”真是独具匠心,令我眼前一亮。“招惹”一词用得妙极了。这里的“好色”应不是一般世俗层面上的好色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生命在变化中轮回。轮回是道,亦非道。一首好诗,开启了一段赏诗悦心或读心之旅。(林荣)




又近中秋

作者:奥冬

看夜空时会期待月亮
看月亮时会期待它圆
圆了,又不忍抬头


    读诗笔记:阴晴圆缺,自有天意。天道好轮回,月圆即意味着月缺。月缺也意味着月圆。不忍抬头看月圆的人肯定是动心动情了……但禅语曰:动念即乖。那么好吧,不动念,不思念,不怀旧、不恋家,稳心定性安住当下吧!

    好诗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可给人以共鸣和启示。(林荣)


发表于 2022-11-4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亮了
文/彭三县

一湖明月
动念出我的多余

而风之手
刹那删除了黑夜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这首短诗有内在的逻辑。明月、风、风之手、黑夜,这些意象选的好。明月本无罪,明月本无心扰人,是人自扰。我执越重,越是动念。
“而风之手/刹那删除了黑夜”。如果这里的“黑夜”是指的人之“无明”,那么,天,真的就亮了。顿悟见性,多好啊!
发表于 2022-11-9 09: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
//也牛

梧桐叶落了
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梧桐叶落在屋顶
井台、路牙、沟渠,是它的因果
都刚刚好

圆满的是我不再说一句:
随他去吧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叶落,因果,圆满,都刚刚好,因为见到了“本来”。
发表于 2022-11-9 17: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也牛 于 2022-11-9 20:01 编辑

泥菩萨
作者:老宋

我捏的泥菩萨
太土
过不了河
更别说江湖了

是的
土,就是这样
能渡人不能渡己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第一节都是世间事,不论土与洋。第二节醒悟了“土,就是这样/能渡人不能渡己”。这是世间的醒悟,不是佛法的悟入。世间人都如此!也很好的,毕竟有了收获。
所谓佛法的悟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土是相,能渡之人是相,不能渡的自己也是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关键是我们要看到“非相”。
什么是非相呢,也就是你所见的世间万类,或者说,你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受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缘影。缘影不可得,即是真空,即见如来。
如来者,无来无去,无能无所,怎么有能渡与不能渡呢?这是一真法界。
究竟佛法是无能渡之土,亦无所渡之人,都是缘影而已,终归于本来空寂!
老宋这首诗成功之处,在于看到了相的缘起假合,有缘觉之省。理当点赞!且诗味更比世味浓。

发表于 2022-11-14 22: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停电故事

作者:快禅如风

亥时,我默坐于
纯粹的黑

随即荒原涌起
一只白鹤
在溪岸芦花边舞动阳光
林间鸟鸣灿烂

子时,一盏灯被意外点亮
夜精灵扇起鹅黄的寂静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与其说这是诗人再诗意的书写一次停电经历,倒不如说这是诗人再以诗的形式述说个人的某一段精神史。遇事儿不慌乱不茫然,每临大事必有静气,便是修为;不为外境所动,便是修为。这首诗写的很大气,诗中的意象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发表于 2022-11-14 23: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22-11-14 23:21 编辑

炎凉
文/老宋

你走后,杯子里的茶
从烫到冷

是你带走了热
还是你留下了凉

天边,半风半云
眨眼之间,一两颗星辰交替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结尾点亮、升华了这首短诗。简短的诗行杂糅了丰富的生命经验。

发表于 2022-11-16 20: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诗学碎片

作者:快禅如风

在松下写分行
一粒鸟粪跌落纸上
哦,那个字的确多余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诗,是一门极简艺术。修行也是。以一首短诗的形式来表达诗学理念,赞叹

发表于 2022-11-16 2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雨
文/彭三县


鸟鸣雨下着
落叶雨下着
不对原来是
阳光雨下着
丝丝缕缕如织
织我在雨中
在园林中
织我的装束
细看时
还不是袈裟
欲念让我
举起手
敲敲太阳之门
门是开着的
一个空字了得
空如一贫如洗
而我怎么
还被洗在雨中
还被织在雨中

推荐人:江晓帆
【江晓帆简评】

一个空字了得/“空”如一贫如洗——空中有、有中空。“如洗”既点题《阳光雨》,也呈现了雨后之景之情。此诗可以称得上是相由心生、境由心造。首先用“鸟鸣雨下着/落叶雨下着/阳光雨下着”(雨:名词动用,并将无形具象)否定之否定。接着“织我”雨中、园林中,尤其是“织我的装束/细看时/还不是袈裟”……说明了诗人没有脱俗,还在红尘中。所以“欲念让我/举起手/敲敲太阳之门”……似乎空了,却又仿佛“还被洗在雨中/还被织在雨中”……最后呼应开始,循环着“雨”,往复的写法,使之欲脱非脱、是空非空。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2-11-18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
作者:碧青

站在一面明净的镜子前
我看见
自己也在镜子里面

静默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就在此刻
看见了
看见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这首诗初读有点绕,顺一下应该是这样:
      站在一面明净的镜子前
      我看见
      自己也在镜子里面
      看我

      静默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就在此刻
      我看见了我的
      看见

之所以推荐这首诗,是因为在它简单的表象下面,诗人见着了佛性。也就是诗人所说的“我看见了我的/看见”这个。这是能见之见,清净自性圆明体,或者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自性本然!
所谓明心,是在“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一念不觉,性起繁兴,由性起用,如大海扬波,海印森罗,心生,即万象生焉。
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说:“示三遍: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含容空有遍。”即是自性,是心之体。——这个“自性清净圆明体”显露,即是见性。
见性即见地,是我们观念的改变。“前念迷是众生,后念觉即佛。”,所以历来高僧大德都说“迷人千百劫,悟则刹那间。“我们本来是佛,只因被世界所迷,误认万象为真。而世界万象实则都是四大假合,似真非真。于我们本有之见闻觉知,无非摄境归心的缘影。缘影怎么是真实的呢?见缘影即见空,这是真空。
知此而悟后起修,直达证悟之峰顶。因此这首诗,以禅为本,最终达到“诗、禅双修”的高点,达到了现代禅诗的至境!荐之,让我们一起参学,实则是功德一件,无限禅悦!

发表于 2022-11-18 1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
作者:碧青

站在一面明净的镜子前
我看见
自己也在镜子里面

静默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就在此刻
看见了
看见

推荐人:林荣
推荐理由:观念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观照自己的念头。看见自己,看见了看见,即是观照自己霎那生灭的念头。诗人的敏感在于能将外相转为道用,在于对内心的观照、体察和觉知。祝福姐姐
发表于 2022-11-20 23: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秀于林
文/老宋

风入树林
化为摇摆

真摧残么
却是一种风流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带给人启发和思考的文字
这首诗,或是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另一种解读,充满了暖意?抑或不暖不冷的理性认知?
真摧残么?诗人在问,风回答?还是由人回答?我的解读也是问号。
起疑情,好吧,参——
发表于 2022-11-20 23: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苏小北

谁发现了云
而不是看见

谁发现了聚散
谁发现了黑白

昨夜一宿雨声
海回到了洼地

谁发现了浮
而不是看见


推荐人:林荣
推荐语:您好,诗人,我可不可以用这样的分行顺序来理解这首诗呢!?

谁发现了云
谁发现了聚散
谁,发现了浮
而不是看见

昨夜一宿雨声

海回到了洼地

“谁发现了浮”,这个句子好,喜欢。尤其这个“浮”字,富含想象空间和不可思议的韵味。


发表于 2022-11-21 1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也牛 于 2022-11-21 11:11 编辑

生心
//也牛

早晨的阳光下
喜鹊一直在叫

樱桃树落光了叶子
我听见它,一直都在叫我
归去:

那么法喜,把我从一间肉身中唤醒
飞向对面的寺院

自荐人:也牛
自荐理由: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在《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当如是生无所得之心:所以者何?我、人、众生、寿者实则都是缘影而已,于我真如佛性真空本寂,如水中月,镜中花,似有非真。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等正觉也不可得。诗人取诗题名《生心》当有此义?
“我听见它,一直都在叫我/归去://那么法喜,把我从一间肉身中唤醒/飞向对面的寺院”。但诗歌总得“托物以言志”,或者说从法界观世界,由相而入,返闻闻自性,故说生心。
电影一秒钟放二十四张幻灯片,我们看见电影是活的。据说人的意念一刹那有2850兆次生灭,故我们才比电影更生动,活灵活现。
生心乃自性本然,修禅不是一念不起,或断除念头。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都是自心所造。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起用,不取不舍。才是由性而起妙用。卧轮禅师曾有一个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听了后,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百千万劫成不了佛。我们修道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
为此,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打掉见功夫的法执,进入无功之用。思想就是识神。识神本是个坏东西,是生死根本,但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因此,思想不用断,断了就不能起用。真心和识神,如水与波,除掉了波,水也没有了。真心发起思想,才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比。不起心动念,又怎么能起用呢?只有念念分明,了了历历,才能妙用无边。故说《生心》!

发表于 2022-11-21 15: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觉》

作者:曹红燕

烟雾,远山

一声惊雷
一鸟觉醒
从山雾中
鸣叫而出   


碧青读评:

    多日前,我在女诗人曹红燕的诗集《阶前草那么绿》里读到的《觉》这首诗时,在生命巨大的震撼中,心灵亦仿佛冲破了一种生存的雾霾,置身阳光普照的世界。至今,仍难忘怀。
所以,我认为,这首短诗,题名为《觉》,不仅是自觉的诗,亦是觉他的诗。
“烟雾,远山”,是真实的存在,亦是女诗人心灵观照里的一种世间景象。
女诗人静定的心灵观照世间的时刻,忽然听见的“一声惊雷”,是“一鸟觉醒”的心音:

从山雾中
鸣叫而出     

“一鸟觉醒”,就拥有冲破“山雾”的力量,就拥有冲破遮蔽生命和世界的力量。
“从山雾中鸣叫而出”的生命觉醒,亦仿佛传递出整个世界觉醒的力量和声音。
这就是禅者心灵觉醒的境界。
     禅,不是一种知识或技能,甚至不只是一种思想理论性的存在。禅,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禅者去践行和证悟。禅修的过程,即践行和证悟的过程,就是去除“生命遮蔽”的过程,也即清除生命中的杂质的过程。而静默观照,便是引发、启动、运用直觉思维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女诗人曹红燕是一位真正的禅者,从《觉》一诗中,我们可幸运地体悟禅者直觉观照和顿悟思维的诗意,体味智慧的明悟和照彻的大美之境。

手机版|诗生活网 ( 粤ICP备18148997号 )

GMT+8, 2023-3-30 16:43 , Processed in 0.05463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