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8 碧青 1,你对现代禅文学怎么看?如何定义? 碧青:现代禅文学,是一个全新的文学概念,您是首倡者,也是开拓者。 顾名思义,现代禅文学就是以禅的思维观照和把握事物的方式表达对客观世界与自我主观的认识,呈现生命和世界本真意义的大美之境。 作家用承载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字或语言,表达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认识,创造艺术之美,这是文学创作者遵循的基本原理。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寓言、童话等虽然体裁不同,但所追求的文学终极意义是相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融儒释道为一体,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唐代诗歌达到空灵之境的诗歌美学高峰,更是文学与禅融合所创造的奇迹。千百年来,禅与诗交融的诗美追求从不曾间断,亦有古代“无诗不禅”之说。甚至出现禅家和诗人互相影响。对此,元代诗人元好问曾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儒道释的精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文化修炼”方式。 本世纪以来,以现代禅诗流派的诞生为标志,禅与诗融合的诗美,已经不可能被拒绝于现代诗歌美学的范畴之外。 现代禅意散文的创作成果,亦不逊色于现代禅诗。比如,台湾林清玄的散文,大陆南北、雪小禅等人的散文。另外,身居寺院的禅师们创作的散文,亦是现代禅意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的研究。 现代禅意小说创作,则相对薄弱。去年,我曾与一位小说评论家谈到此话题。我提出当时心中的困惑,当代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均出现了与禅融合的美境,而禅意小说却很少。他说,因为小说表现的是世俗生活。我亦陷入了沉思。 其实,禅讲究“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意,亦是万物的本然。我们还无法感知“禅意无处不在”的美妙,心灵亦难以领略或抵达禅本“不离世间觉”的境界。所以,“禅意小说”极少的原因,应该与作者本身禅文化的修为或写作价值取向有关。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多部被称之为经典的网络修仙、玄幻类的小说。最初,只想了解一下网络小说为什么拥有大量的读者。我从被列入网络小说排行榜的作品开始阅读,在众多“怪力乱神”的故事中,亦感知到了融入其中的佛道思想。在有些作品中,对生死、心灵、因果、时间、空间、生命轮回乃至生命本源的理解、感悟、追问或想象,表现着作者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度思考或醒悟。但大多是片段式的思考或醒悟,且被小说中追求强者为尊的思想、依赖天材地宝等外力提升功力的手段和充斥其中的掠夺、杀戮以及对万物有灵思想魔幻式的表达所淹没。尽管如此,有些修真或玄幻类经典小说中表现的禅思、禅意或禅境,亦值得关注,不可忽略。 2,你所了解的禅(佛)与文学结合比较好,且流行广泛,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古今中外皆可)有哪些?请举例。 碧青:很惭愧,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的阅读视野非常有限,阅读量很小。 古代文学,阅读比较用心的还是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禅思与诗境融合的作品且流行广泛的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比如唐代的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比如宋代的苏东坡的诗《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现代禅诗,影响力最大的是诗人南北。南北的六行体诗,是现代禅诗的一座高峰。 如《苹果》: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苹果 古代禅意小说,巅峰之作当属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次,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古代语录体也可以看做是散文随笔的《菜根谭》,其中呈现的禅思和禅境,亦到达了很高的境界。 现代禅意散文影响大的,是台湾林清玄和大陆的南北、雪小禅等人的散文。 外国诗人禅与诗歌融合的作品,我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作品。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也进入了大美禅境。如芭蕉的名句《古池》: “闲寂古池旁, 蛙入水中央, 悄然一声响。 外国散文,韩国法顶禅师的随笔集《山中花开》,字里行间都闪耀着禅家的智慧光芒,亦令人爱不释手。 3,你认为当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诗禅双修”的创作原则,是否可适用于所有现代禅文学体裁? 碧青:我认为,当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禅与现代文学融合的问题。 良好的禅文化修为和熟练地把握创作技巧,是现代禅文学创作的两个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禅文化与文学的融合,只有通过以心灵为创作主体的写作方式,才可能完美地实现。而现代写作者,具备以“禅眼”透视生活现象和把握文学创作能力者,并不很多。 写作者纵使是“禅文双修”,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修炼心灵和提升生命智慧的过程,则非常的艰难,但却是必由之路。所以,现代禅文学应该更多地呈现写作者对世界和生命探索过程和感悟的境界。 亦因此,我的内心对每一位现代禅文学的开拓者和探索者充满了敬意! 我认为,“诗禅双修”的创作原则,完全适用于所有现代禅文学体裁。 4,你怎么看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 碧青:这是现代禅文学创作本身之外的一个话题。因为,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应该是文学评论者或美学家应该关注或研究的课题。 此刻,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 以现代禅诗为代表的现代禅文学,是本世纪文学大潮中的一股清流,当属于主流文学中优美的部分。但是,如今现代禅文学或现代禅诗的研究者确实不多,而且创作者与研究者的交流亦不太多。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似乎不可论断,仿佛只适合猜想。我猜,一是与现代禅文学或现代禅诗的影响不够大,还没有引起文学评论者的关注有关。二是与文学评论者的价值取向或审美取向有关。 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也可以走现代禅诗流派的理论建设或评论的路子,由现代禅诗研究会的成员率先自觉地去探索现代禅文学的理论问题。应该放眼整个中国文坛,去研究现代禅文学现象,从而逐步建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理念、审美追求和理论框架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批评研究,组织评论重点作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到文学创作与理论建设同步,在提高现代禅文学的影响力的同时,促进现代禅文学的发展。 5,你对现代禅文学在媒体传播上的看法怎样?是应该走传统报刊发表,出版发行的路子?还是应该另辟路径采取自媒体发布的方式更合适? 碧青:现代禅文学在媒体传播方面,我认为多条腿走路为宜。如果有可以合作的出版社或书商,我倾向于走出版发行的路子。当然。在传统报刊上发表或在自媒体发布,都是很好的作品传播方式,是增强现代禅文学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你对现代禅文学(包括现代禅诗)写作有信心吗?感觉前景如何? 碧青:我对现代禅文学的写作很有信心,因为,我的信心,不是源于我自己,而是源于现代禅诗流派这个群体和这个群体之外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众多作家和诗人。 我认为,现代禅文学的前景很美好。相信,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会有更多的写作者,创作出具有禅意、禅趣或禅境的文学作品。 说到底,文学写作,也是作者对心灵或生命的坚守。而坚守什么,则由作者自主取舍。 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部分。禅家注重生命的直觉思维,讲究直面世界和自己。所谓的禅修,是自我心灵净化和生命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回归自我的过程,亦是实现人与自然合一的过程。 现代文学若完成对世界和人类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最终也离不开禅的思维,并需要作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智慧。比如,新诗若达到像古代一般“无诗不禅”,一定会崛起一座新诗的美学高峰。 所以,我对现代禅文学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 2020年4月12日 No:09 林荣 随心随缘,静待花开 ——林荣答复“现代禅文学”的调查问卷 1.你对现代禅文学怎么看?如何定义?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作品,我觉得即是在引领人们向净,向善,向美,向真,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符合禅意本质的。 我个人不提倡给禅文学一个定义,因为禅本身并无定义可言。可体悟,可意会。 现代禅文学,是一个范畴,不必纠结于准确的“定义”。 如果一定要给现代禅文学一个概念的话,我觉得,那些带有明显禅意(倾向)的现代文学作品,都属于现代禅文学的范畴。 2.你所了解的禅(佛)与文学结合比较好,且流行广泛,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古今中外皆可)有哪些?请举例。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不愧为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金刚经》领略文辞之美,可体会艺术之美妙。 我曾读过英国作家沙拉*梅特兰的一本书《我自静默向纷华》,深得禅之要义的作者在广袤而深沉的空间漫步、神游,体会静默,享受静默,让人不禁心驰神往。她用她的文字向世人证明:当人们身不由己地陷入喧闹和嘈杂中时,独处和静默是多么重要! 3.你认为当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诗禅双修”的创作原则,是否可适用于所有现代禅文学体裁? 因个人写作水平尚浅,我并没有觉得现代禅文学的创作面临着什么明显的困难。近年来,我个人用了部分注意力和精力关注现代禅意诗写作。期间,发现了很多诗人的禅意诗作,每读这些好诗,总有写几句心里话的冲动,于是也便积累了很多读诗笔记,写笔记的过程也是个人学习、修习的过程。从心里感谢诗人们的好诗,我是这些禅意诗的受益者。感恩。 同时,几年来,自己也有意无意地写了一些禅意诗。说实在话,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写禅意诗,想写的时候,只是自然随心地去写,写出来什么就是什么,自己读读也觉得似乎真的有那么些许禅意。也许,这也是受禅的影响吧! 关于创作上的困难,各个写作者可能各有不同。但从创作本身而言,只要不去刻意而为,我觉得也就不会有创作困难这一说吧。 4.你怎么看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 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首先建立在对于禅文学范畴的把握和理解之上。 理论建设,理论批评,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静下来纵观大量的禅意文学作品。只有有了大量的文本阅读,才会有理论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我觉得,不是先建构理论,然后根据理论去写作。而是在写作的基础上,去建构或完善某种具有指导性或者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后者才是更合理的逻辑。这不是短期行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 但是,如果有了更明确的禅意文学理论建构,对于一些致力于禅文学写作的作者可能会起到一些指导,这当然是有一定益处的。如果有章可循的话,应会更有益于创作。 其实写作从来都不能拘泥于某种理论框架,写作是没有边界的。自主自发的、不受理论约束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当然,如果,我们致力于某种文体的写作,比如写一部小说,一定要有小说的基本要素,比如写一个剧本要有剧本的要素,这些都是必须的。 关于现代禅诗理论建设,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中南北、碧青、李艳敏等都作出了积极探索,另外一些同人也有大量点评、评论之作,大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将来可以考虑出一本现代禅诗理论评论集,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5.你对现代禅文学在媒体传播上的看法怎样?是应该走传统报刊发表,出版发行的路子?还是应该另辟路径采取自媒体发布的方式更合适? 对于发表和传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当然提倡多条腿走路。传统报刊,结集出版,自媒体发布等等方式,各种媒体传播方式都要争取,遍地开花不是更好么。 当下,似乎很难说哪种方式更优。各种发表宣传方式似乎没有优劣之分,全面占领当然比单一方式更好,会有更多受众,能结缘更多有缘人。 我个人建议尽量保留纸质刊物,纸刊更符合真正用心地阅读者。纸刊的真实感、重量感、质感更能入心。手捧一本刊物远远超过触屏浏览。我固执地认为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二者没有可比性,我更喜欢或者说偏爱纸质阅读。 《现代禅诗探索》纸刊已经走过了多年,我个人认为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在我眼里就是无价之宝。我很珍惜这本刊物,希望她能好好地活下去。长路漫漫—— 6.你对现代禅文学(包括现代禅诗)写作有信心吗?感觉前景如何? 当然有信心。文字不消亡,人类不消亡,文学就不会消亡,现代禅文学自然也不会消亡。现代禅文学将会是一个发展方向,当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必然会走向寻求精神解脱的层面,这是现实发展,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目前,我们有以南北先生为核心的现代禅诗研究会。有时候想想,大家缘聚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幸运幸福的事。珍惜缘分。南北先生为人低调,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有深厚学养,各位同人认可并尊敬先生,愿大家携手前行,一路作伴。 最后我想说,现代禅文学前景不用估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随缘就好,静待花开! 林荣稿于2020年4月16日夜 NO:10孙桂芹
1,你对现代禅文学怎么看?如何定义? 文学与禅的相融合,吸收了禅对生命、对自然、对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那种超然、明净、空灵、穿透的智慧和精神境界。作家、诗人在这种境界中,也就逐渐成为 “诸法无我,明心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者。, 现代禅文学,用文学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具有禅味禅境界的文学作品。 2.你所了解的禅(佛)与文学结合比较好,且流行广泛,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古今中外皆可)有哪些?请举例。 个人喜欢诗人林荣的《攀到高处听月亮》,全诗如下: 霓虹闪烁,不断有各种车辆驶过 街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电影散场的人们 她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 她从橱窗玻璃看到浅表的自己 月光在那一瞬就丢了踪迹 她赶紧把月光找回来 她抱着月光回家,她把月光 化成一碗充饥的米 也读过14位师友写给这首现代禅意诗的评论,大家的评论各有角度,诚实、认真。正像诗人、评论家碧青评论的那样,这首诗呈现的就是“月光” 丢失又找到,并化入生命内部的美妙诗意。整首诗耐人寻味,引人入境。 也很喜欢诗人、评论家碧青的一首禅意诗—— 明暗,睡或醒
太阳,走着走着
鸟巢就暗淡了
黑夜,睡着睡着
天就亮醒了
时间的风,吹着吹着
春山的古道就开出白茶花了
关于这首诗,林荣在她的读诗笔记中写道:“这首诗,用词精准,感性的词语传递出理性的认知,借助诗性思维的链条传递着诗意和洞见,豁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跃然于字里行间。” 和林荣一样,这是我很想记在心底的一首现代禅意诗! 3.你认为当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诗禅双修”的创作原则,是否可适用于所有现代禅文学体裁? 当下现代禅文学的创作,应更多地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的大环境中,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诗禅双修”的创作原则,我觉得可以适用于所有现代禅文学体裁。 4.你怎么看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 一批锐意突进的现代禅文学理论评论家,给现代禅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研究注入了源源动力和新鲜血液。 5.你对现代禅文学在媒体传播上的看法怎样?是应该走传统报刊发表,出版发行的路子?还是应该另辟路径采取自媒体发布的方式更合适? 现代禅文学应更广泛的在媒体平台上传播; 传统报刊、出版发行、媒体新平台等,可以多渠道刊发、出版、传播,使禅文学惠及到更广泛的读者,提升阅读者的智慧和精神境界。自媒体发布,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形式,可以与其它形式并行发展。 6.你对现代禅文学(包括现代禅诗)写作有信心吗?感觉前景如何? 我对现代禅文学(包括现代禅诗)的写作,充满了无限崇敬和憧憬,以后若有机缘和时间,盼望也作一些这方面的创作;前景还是无限(无量)光明的。 ——2020年4月8日 NO 11驻云轩 一答:虽写诗,因自己修为不够,不敢妄语。 二答:红楼梦,可算禅文学耶?尤喜聊斋之禅力。 三答:当前,人之欲冲击了禅文学之魅力,双修应是缓慢过程。 四答:应以文本,作品引擎之。 五答:传统发表老路不可废弃,随手可阅,可藏,可见。不易丢失。自媒体为辅。 六答:禅诗,尤如引线,若钥匙,有顿悟。 ——2020年4月8日 |